提要:
身心堪寂 世间五欲
身得解脱 四者身心乐远离
~远离世间五欲,以上①②③为戒,此四为定。
~讲定摄戒慧,讲慧摄戒定,以戒生定是正定,天天如理发起,不生魔障。一般是今天来了,明天就不来了。
身心寂然~身心对寂然之境界能忍受,这就与定相应,如此则“身得解脱”。
由名诠而旨趣,由旨趣而随行 |
身心要能够寂静,身定心定,方能入定
“四者身心乐远离”,这是讲定。要入定,首先身心要能够寂静,那必须要离开五欲的贪求。心里贪五欲,身子就会随着五欲去奔跑,心会随着五欲去飘动,身不定心不定,这就很难入定。所以入定要怎么入?身定心定,心定身定,相互影响的。身子要能够定得下来,心也要定得下来,身子定下来了,会影响心,心也会定;心定下了,也会影响身子定。
出家戒律要求高,身子走路不能急、不能摇晃,眼不乱看,
身安定了,心就容易安定
释迦佛的智慧全在戒定慧里。我们知道戒要求很高,拿出家人的威仪来说,威仪也使你趋向戒定慧,出家人身子不能够随便动摇,这样慢慢身子就安定下来;出家人走路不能走得太快,不能急急忙忙、很匆忙的样子,必须要缓步地走,这样身子就容易安定了;出家人的眼睛平时不能乱看的,一般都是眼观鼻,鼻观心,眼睛不乱看,眼睛就不会乱动,不乱看外面的境,心就不会随着境飘。
释迦佛每一个教导都是帮助我们趋向戒定慧
我们看释迦佛种种教导我们的方法,如果我们对佛的智慧不能完全理解、对法义不能完全融通的时候,我们只是从表面上看:哦,这样做么威仪就好,给人印象好,看起来很有修养、很庄严。这只是看到外表,没有看到内在。往里边看,释迦佛每一个教导都是帮助我们趋向戒定慧,戒定慧是不能分割的。
无论什么宗派,都要修戒定慧,把戒定慧分开来,就不是圆满的法了
有人有种愚痴的想法,“既然戒里有定,戒里有慧,那我只要戒好了,用不着修定,因为持戒本身也能起定的作用;听经也不必要听了,因为戒是保解脱,能够保我解脱生死。”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分了宗派,到底好不好?宗派能够圆融就是好,宗派偏了,造成分裂,造成不圆满了,我看不好。
那么应该是这样:你是什么宗,比如你是律宗,你可以对戒特别的研究,这是你的特色,可是你也要修禅定,你也要听经啊,各种声闻乘的经典、菩萨乘的经典,你也要懂啊。你是法相宗,大讲特讲法相理论,但是你也应该修禅定啊,你学好了这么好的理论,你不修,自己不去实践,可惜不可惜啊?所以把戒定慧分开来,慢慢就有了流弊,变成不是一个圆满的佛法,而是凭个人的爱好去发展,那就越发展越不圆满了。
不听佛法,不深入经藏,不可能真正理解佛法的内涵
所以说不听佛法,不深入经藏,只懂一点点,那么懂得的只是表面,不可能真正理解佛法的内涵,也不可能了解如来的真实义。越是研究,越是深入,越是觉得佛法非常地广博渊深,非常使人感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