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正念一起来,妄想不容易起来,心就容易定得下去,也容易欢喜
只要心非常专一,就可达到心一境性的境界,弹琴弹到房子、人全空掉,读书读得对外界充耳不闻,都是属于定
世间定虽有定境,但不断烦恼,不可能了生死,佛教的定是出世间定,是建立在断烦恼的基础上的
即使修的是佛教禅定,不断烦恼,得的定也是世间定
正念一起来,妄想不容易起来,心就容易定得下去,也容易欢喜
“正念一起,喜足即生”,人打妄想,定不下去,就是因为念头不肯定下来,自想一套想得多。如果你根据佛讲的话,你就用不着想了,你样样照佛的话去做,你想了也要这么做,不想也要这么做,你还打什么妄想?所以说正念一起来,心就容易定得下去。正念一起来,妄念就不容易起来,烦恼也少了,因为没什么好想的,没有什么好投机取巧的。你烦恼越少,你对佛法修行的欢喜就自然会上升。我们今天能进佛门,都有过去的种子,前世都有善根,就是因为烦恼经常干扰,弄得我们一时欢喜一时又起烦恼,烦恼的时候也欢喜不起来,所以就变成一时觉来一时迷。
“正念一起,喜足即生”。这儿讲的“喜足”,主要是指的禅定。正念起,妄想少了,那么禅定的作用就慢慢产生了。
只要心非常专一,就可达到心一境性的境界,弹琴弹到房子、人全空掉,
读书读得对外界充耳不闻,都是属于定
其实一个普通社会上的人,他们有时候也有定的作用,也有定的境界。他只要心非常地专一,不打其它妄想,在专一的情况下,慢慢也会自己把自己培养成心一境性——心在一个境里,而且做得非常熟练,非常习惯,非常有能力。
他们是怎么达到的?比如他们专一的研究,或者研究数学,或者研究科学,或者是钻研音乐,像音乐家、画家、书法家,到后来全会发生这种境界。听说有的音乐家,专门练习弹钢琴,整天地弹,弹到后来,房子也没有了,人也没有了,全部空掉了,也会出现这样的境界。到那个时候啊,他可以做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哪怕旁边有人说话,他听不见。
还有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书呆子,他念书非常享受,自得其乐。正念得专心一意,家里人送来一盆糖、一盆团子,给他放在桌上,叫他吃。过了一会儿,家里人来问他:“你吃好了没有?”他说:“我吃完了。”家里人一看,“你怎么没吃糖?”他说:“我吃的,我每吃一口,蘸蘸糖,很甜啊。”实际上他糖一点也没动,他去蘸旁边砚台里的墨汁,蘸一下吃一口,嘴巴上全是墨,(众笑)他自己还觉得很甜。因为他心在一个境里,所有他能够做到有糖他也看不见。世间上人常有这种情况。
马克思研究《资本论》,他死的时候没有病的,听说他死的时候,他还在写,就这样头一低就死了。这种死的境界,说句笑话,可能比现在追求往生的人还要好。(众笑)因为他几十年专门研究《资本论》,心就钻到里边去了。这些其实都是一心不乱的境界,也就是定的境界。
世间定虽有定境,但不断烦恼,不可能了生死,佛教的定是出世间定,
是建立在断烦恼的基础上的
不过他们这个即使是定的境界,这是世间定,不能了生死,学外道打坐也会打出定的境界,所以禅定分两种,一种叫世间定,一种叫出世间定。世间定,世间上的人都会修出来,佛门的定是出世间定,那必须要建立在断烦恼基础上,不断烦恼不可能出世间。因为佛教讲断烦恼,所以能出世间。出世间就是了脱生老病死,出三界,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
即使修的是佛教禅定,不断烦恼,得的定也是世间定
一个佛弟子打坐,哪怕是真正修禅定的人,哪怕受戒以后,他持戒持得很好,修的禅定也确实是佛教禅定,他非常正派,可是他不断烦恼,哪怕天天打坐,他即使得定了,也叫世间定,不可能出生死轮回的。
所以教你修这个观修那个观,要知道这是一个教你修的方法,真正佛教的修行要在禅定中成就,证果成道开智慧等等,那必须要断烦恼,不断烦恼什么都没希望。一般情况来说,初进佛门的人,都是不大断烦恼,都是培培福,念念佛啊。如果不提高,哪一年才懂得断烦恼?即使他听到过要断烦恼,他不知道怎么断啊,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烦恼。而且也得不到法的力量,也没有智慧去对付烦恼。何况现在末法时期,还有人做错误的引导,一直叫你停留在错误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