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道前,娑婆就是娑婆,证道后,娑婆就是净土,这是境界的不同
那么说一个例子:五年前见山便是山,见水便是水,过五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境界不同了。没有证果成道前,娑婆就是娑婆,证果成道以后,娑婆变成琉璃世界,还是这个地方,还是这个山,还是这个水,却变了净土了,这是境界的不同。境界的不同,起缘于觉悟的不同。
最后现量境,虽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但知其本质缘起性空,如幻显现
最后是现量境了。最后怎么样?最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么说起来,十五年白修了?你通过这个十五年以后,不见得这个山飞掉了,即使你证了阿罗汉,看这个山还是山,它也不会飞到极乐世界去,但是看这个山,观点就不同了。最开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你头去碰碰看,肯定鸡蛋碰石头,脑壳碰碎。五年以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山没有了,你还去碰什么?再过五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你去碰碰看,一碰,“呜——”一下子就穿过去了。到这个时候才真正叫佛教的神通,否则虽有神通,不叫佛教神通,是外道神通。佛教的神通是来自智慧的觉悟。
众生虽有烦恼但里面佛性具足,能这样看众生,自己的境界也会不一样
同样道理,咱们再举一个例子,“前一个时期,这个小王待我可坏了,这个时期小王待我可好了。”那么问你是什么道理?“因为我给他吃了很多东西,所以他待我好了。”这也是个转变,这不是修行人的转变,这是世俗人的转变。
修行人怎么转变?“前一个时期,你为什么老对他起烦恼啊?”“因为我看不惯嘛,他这个人烦恼这么厉害,我当然不理他。”“这一个时期,他还是这样的烦恼,你怎么对他烦恼不讨厌、不计较了?”“从前我是看他烦恼,现在呢,我看他佛性呀。”人还是这个人,你从外面看到里边,你本人也会变。
有佛性也有烦恼,这样全面看众生,才能发起度众生的菩提心
你既然看到他佛性了,你现在为什么还要帮助他,还要发心度他啊?“因为他还是烦恼众生啊。”
所以有这么一个过程,你即使能够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是你再过五年,仍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为什么?你见山不是山,你烧火哪来柴?见水不是水,你要渴死。所以看他烦恼的时候,他是烦恼众生;看他佛性的时候,他是未来佛;但是你要去度他,你还得把他看成烦恼众生,要不然的话,他跟你说:“你发菩提心来度度我吧。”“哎呀,你是未来的战斗胜佛,我哪能度你啊?惭愧惭愧。”那这个众生怎么办?
看到众生的烦恼,也看到众生的佛性,只有慈悲心而没有瞋恨心,就能转凡成圣
不过当你再去看他是一个烦恼众生的时候,跟从前两样了,从前你只是看他烦恼,看不到他的佛性,可是你现在去看他,既看到他烦恼,又看到他佛性,你只有慈悲心,而没有瞋恨心,你这个人就变掉了,凡夫变圣者就是这么变的。
好,今天讲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