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佛所制定的戒都称“遮戒”,是佛为遮止弟子过失而制的戒
·佛见弟子某一过失,就制某一戒
·有一阿罗汉饱醉如泥,一切神通不知所云,故佛制酒戒
·道场的规章制度也是根据事情因缘而制定的
·“静虑”即禅定,静即止,止住妄想;虑即观,从观中去思维宇宙人生的真理
·得定需资粮,要条件具足才能得定
·除了智慧、培福,念诵也是得定的资粮之一,
能海上师说:“念诵就是粗的禅定”
佛所制定的戒都称“遮戒”,
是佛为遮止弟子过失而制的戒
“遮戒”呢?佛所制定的戒都称“遮戒”,遮止我们的罪过。我们持了戒以后就不会再造这种恶业,不会再背罪过,被戒一遮遮住了,所以称为叫“遮戒”。
佛见弟子某一过失,就制某一戒
“佛见弟子某一过失,就制某一戒”,是佛根据发生事情的因缘来制戒的。弟子出现一个矛盾、出现一个过错,佛就根据这件事情,告诉弟子们,以后你们不准做这样事情,就制定成一条戒,来约束弟子们的行为。
有一阿罗汉饱醉如泥,
一切神通不知所云,故佛制酒戒
举个例子,“有一阿罗汉饱醉如泥,一切神通不知所云,故佛制酒戒。”制酒戒以前,佛弟子并没有说不准喝酒,后来发现一个阿罗汉喝了酒,醉倒了,什么都不知道,样子也不像样,威仪也没有了,神通也没有了,这样子太不像话。酒的危害性那么厉害,佛就从这个因缘开始制定酒戒:不准喝酒。
道场的规章制度也是根据事情因缘而制定的
有人总是感觉到,咱们规章制度条条框框太多,嫌管得太严,其实都有因缘的,都是因为出现了一个什么事情,为了防止以后再出现,就制定了一条规章制度,也是根据集体生活里出现的矛盾来制定的。
不得资粮故,如虫食木
静虑缘缺得复失
不得资粮故~有人喜修定,然不注意戒,此很危险,此定亦得而复失,因不得资粮故
如虫食木~重庆有一寺,有一块匾,因修屋而发现,匾内被虫蛀成“天下太平”四字,此乃偶然巧合之事,譬喻不持戒而得定者是非常偶然之事,或因前生曾受过戒,碰巧之事 |
“静虑”即禅定,静即止,止住妄想;
虑即观,从观中去思维宇宙人生的真理
“静虑缘缺得复失”,“静虑”就是禅定,前一句讲戒,这一句讲定,六度中的禅定波罗蜜又称静虑波罗蜜。禅定,印度话叫“禅那”,意思是止观。止是停止妄想,一切寂静,所以翻译成静;观呢,叫你好好做观,从观中去思惟人生种种的真理,去观察人生以及种种事物的规律,这是要通过思虑的,所以取一个“虑”。简单地说,静就是止,虑就是观。
得定需资粮,要条件具足才能得定
“缘”就是条件,指的是资粮。我们想得定,一定要条件具足才能得定,条件不具足不得定。什么条件呢?就是能使你得定的条件要具足,缺一个条件都不行,这就叫缘,也叫资粮,资粮不够很难得定,我们修定的人对这些一定要重视。
除了智慧、培福,念诵也是得定的资粮之一,能海上师说:“念诵就是粗的禅定”
我们通常知道,修定的资粮,除了要有智慧、培福,还要有念诵的资粮,也就是说要天天保持念诵,念诵就是我们修禅定得定的前一个步骤,修到成熟了你会明白,念诵跟修定它们之间是相通的。能海上师讲过,“念诵就是粗的禅定。”你念诵的时候,心虽然没有像真正修禅定那么细,但是已经跟禅定有联系了;而禅定呢,就是细的念诵,你禅定中种种的思惟,做种种的观想,它就起细的念诵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