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众生,身教胜于言教
提要:
·行菩萨道要结合律仪戒;发心虽好,行动不正,众生看见你害怕
·不具律仪戒,时常暴露自己缺点,众生不容易生起敬仰心,很难度众生
·教化众生,身教胜于言教
·言教、身教都源于心,菩提心、慈悲心表现在行动上,就容易让人家感动
·摄善法戒是修善,律仪戒是止恶,不止恶怎能生善?
行菩萨道要结合律仪戒;
发心虽好,行动不正,众生看见你害怕
底下是我学法的时候,可能是五二年五三年,咱们的讨论,我也记了一下。
律仪戒与菩萨戒之关系?说“自己犯杀盗淫妄,怎能饶益有情”,因为有情看见你害怕,“行菩萨道不结合律仪戒,就会行动往往不正”,所以“必须结合律仪戒”。
不具律仪戒,时常暴露自己缺点,
众生不容易生起敬仰心,很难度众生
“本身不具律仪戒,而时常暴露自己缺点,众生就不易起敬仰心。”众生对你生不起恭敬,你也很难度众生。因为你没有持律仪戒,经常喝酒、打牌、说假话、杀鸡杀鸭,你劝众生信佛修行,谁听你的,人家对你不恭敬。
教化众生,身教胜于言教
“教化众生,身教胜言教”,言教固然重要,身教更重要,当老师的就要做一个好榜样。这儿当老师的有两个优点,一个优点,这儿天天讲法,而且讲的是能海上师法流的法,非常殊胜圆满,所以能够摄持出家、在家的同学在这儿学法。还有一个优点,这儿当老师的很慈悲,对待学生任劳任怨,很容易使学生感动,这在别的地方很难看到,连留不住的学生,临走还是这么看法:她留不住,并不是老师有什么错,而是这里管得太严了,她不习惯。其它方面呢,你们当老师的要随时随刻做检查,不要出现不像老师的样子,那就不太好。
所以当老师的言教固然重要,身教也要注意,身教言教全要有啊。假如你不像老师的样子,同学们还是欢欢喜喜留在这儿学法,这是她们为了要学法。
言教、身教都源于心,菩提心、
慈悲心表现在行动上,就容易让人家感动
你们有的地方跟我还是不同,虽说内心看不见,但是内心会表现在行动上,什么心就会出现什么言语,什么思想就会出现什么行动,你表现在行动上,别人就会体会得到、看得见、有感受。
比如说昨天某某同学走了,我今天早晨一醒来,心里就非常难受。从你们的行动上来看,可能你们没有难受,我跟你们就不一样,所以我今天就找总管小林讲话,我说:“你跟苏州同学打个招呼,如果某某同学到苏州同学那里去,叫他马上给我打电话,我有话跟他说。”而你们就没想到,你们所想的就是他走了嘛就走了呗。
他请假一个星期,过了一个星期,是不是肯定来,那就不一定了。我心里边就不好受,因为他主要是因为家里的矛盾。你们这样的心,你们表现出来是无可奈何,随随便便;我这样的心,我表现出来就不一样。心是看不见的,语言上表情上会被人家看见,会觉得这个老师真是慈悲啊。人家就受感动。所以说虽然是心里的动态,也会表现在言语、表情上,会起身教的作用。言教也起源于心,身教也起源于心,所以一颗菩提心、慈悲心最最重要。
摄善法戒是修善,
律仪戒是止恶,不止恶怎能生善?
说“我有时候劝家人不要吵闹,多生烦恼,而家人反问:你现在烦恼吗?你发起脾气来比我们大呢。”
“摄善法戒是修善,持律仪戒是止恶,不能止恶怎能生善?”意思就是你没有持律仪戒,你没有靠律仪戒去止恶,你怎能修得起摄善法戒呢?好比一边做好事,一边做坏事,把偷来的钱去布施,布施光了又去偷钱,这到底算好事还是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