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关于这颗心(105)
      ——戒·定·慧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每个人都只是地、火、水、风的组合罢了

但我们因为“我语取”的缘故,并不如此了解。若我们仔细看就会了解,并没有真实不变的人。固体的部分是地界,液体的部分是水界,和能量一起循环全身的空气与气体是风界,提供热能的部分则是火界。当地、火、水、风聚合时,它们就被称为人。当我们解析事物,了解只有这四界时,哪里找得到人?

所以,佛陀说没有比了解“这既非我,亦非我的”更高的修行。我与我的都只是世俗法,若我们如此清楚地了解每件事,就会平静下来。若能在当下了解无常与无我,则当事物分崩离析时,我们就能平静以对,它们只是地、火、水、风四界而已。

要了解这点很困难,不过它并未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若我们成功,就能知足,贪、嗔、痴将会减少,心中一直都会有法,没必要嫉妒与恼怒,因为每个人都只是地、火、水、风罢了,如此而已。当接受这事实之后,我们就会看见佛陀教导的实相。

若能看见佛陀教导的实相,我们就无须那么多的老师,也无须每天闻法!当我们了解时,只做需要做的事。当让人们难以接受教导的原因,是他们不接受教法,且和老师与教法争辩。在老师面前,他们表现得还可以,但在他的背后,就变得像贼一样!在泰国,人们就是如此,所以他们需要那么多的老师。

看见无常、苦、无我,痛苦就会止息

若你们不注意,就见不到法。你们一定要谨慎,秉持教法并好好思维。这朵花漂亮吗?看得见它内在的丑陋吗?它的漂亮能持续多久?之后它看起来如何?它为何会有如此的转变?三、四天后,当它失去美丽时,你们还会喜欢它吗?人们都贪爱美丽与美好的事物,无可救药地迷恋美好的东西。

佛陀告诉我们,看美丽的事物就只是美丽,别贪著它们;若有舒适感,也不应贪恋。美好与美丽都是不确定的,这是实相。事物都不是真实的,都会变化,如同美丽。美丽拥有的唯一实相,就是它的经常变异性。若我们相信事物真是美丽的,当美丽消逝时,心也失去它的美;当事物不再美好时,心便失去它的美好。

我们就是如此,将自己的心“投资”在物质的事物上。当它们毁坏或破灭时便会感到痛苦,因为我们执著它们是自己的。佛陀告诉我们,应了解这些事都只是本质的概念,美丽出现后,很快就会消逝,了解这点便是拥有智慧。

若认为某样东西很漂亮,应告诉自己它不是;若认为某样东西很丑,也应告诉自己它不是。试着如此看事物,经常如此省察,我们就会在不真实的事物里看见真实,在不确定的事物里看见确定。

今天我已经解释了了解苦、苦因、苦灭与灭苦之道的方法。当你们觉知苦时,应抛开它;觉知苦因,也该抛开它;修行,以看见苦灭。只要看见无常、苦与无我,痛苦就会止息。

只要你想觉悟,就永远无法觉悟

修行是为了什么?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舍弃,而不是为了获得。一位妇人告诉我她很痛苦,当问她想要什么时,她说想要觉悟。“只要你想觉悟,”我回答,“你就永远无法觉悟,别想得到任何东西。”

当知道痛苦的实相时,就会抛开痛苦;当知道痛苦的原因时,就不会去造那个因,反而会修行以去除痛苦的因。导致苦灭的修行,就是了解“这既非我,也非我所有”,如此的了解有助于苦的止息。就如抵达目的地,然后停止,那就是灭——趋入涅槃。

换句话说,前进是苦,后退是苦,停止也是苦;若不前进、不后退也不停止,此时,还有什么东西留下?身与心都在此止息,这就是苦灭。很难了解,不是吗?但若精进不懈地学习此教法,就能超越困难,达到了解,那里就有灭。这是佛陀究竟的教导,是终点,他的教导结束于完全舍离的那一点上。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