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关于这颗心(106)
      ——戒·定·慧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别急着判断教法是对或错,只须先聆听它

不要急于判断教法是对或错,只须先聆听它。若我给你们一颗水果,并说它很好吃,你们应注意我的话,但别毫不怀疑地相信我,因为你们还未品尝。若想知道水果是甜或酸,你们应切下一片尝尝看,然后就会知道。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我给你们的教导上,不要抛弃这水果,保留它并品尝它,亲自体会它的味道。

你们要知道,佛陀并没有老师。某位苦行者曾问佛陀他的老师是谁,佛陀回答说他没有老师,苦行者就摇着头离开了。佛陀太诚实了,他正在对一个不知道或不接受实相的人说话。所以我要告诉你们,不要相信我。

佛陀说,一味相信别人是愚蠢的,因为其中缺乏清楚的认知。因此,佛陀说:“我没有老师。”这是实话,但你们应正确地了解这点,不能轻蔑你们的老师,别随便说:“我没有老师。”你们必须依赖老师,来告诉你们什么是对或什么是错,然后依教奉行。

在佛陀时代,有些弟子并不喜欢他,因为佛陀经常告诫他们要精进、不放逸。那些懒惰者很怕佛陀,并憎恨他。当他去世时,有群弟子因为失去佛陀的指导而哭泣、悲伤,另一群弟子则因不必再听到佛陀的唠叨而感到高兴、轻松,第三群弟子则平静地思维有生就有灭的实相。你们认同哪一群弟子呢?

到了现在,事情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还是有些弟子会憎恨他们的老师,他们可能不会表现在外,而是隐藏在心中。对于仍有烦恼的人而言,有这种感觉是很正常的,即使佛陀也有人恨他。我也有憎恨我的弟子,我告诉他们要放弃不善行,但由于他们珍爱不善行,所以憎恨我。有许多人就是如此,唯有明智者才会坚定地修行法。

第十一章 空经法师

即使读完大藏经,若不修行,也不可能了解佛教

有两种护持佛教的方式,一种是通过物质供养的护持,即所谓的财供养,包括食物、衣服、卧具及医药四资具。“财供养”是借由布施物资给比丘与比丘尼僧团来支持佛教,让他们能无后顾之忧地修行佛法。这将助长佛陀教法的直接体悟,为佛教带来繁荣。

佛教可比喻为树,树有根、茎、枝、芽与叶,树枝与树叶依赖树根从土壤吸收养分。我们说的话就如树枝与树叶,依赖树根——心——吸收养分传送给它们,这些枝叶接着结出果实,就如我们的语言与行为。无论心是处于善巧或不善巧的状态,它都会将那些特质通过言行表现出来。

因此,通过实际运用教法来护持佛教,才是最重要的一种护持。例如,在斋戒日的受戒仪式中,老师讲述应避开的不当行为,若你只是通过受戒仪式,而未去反省它们的意义,就很难进步,将无法达到真正的修行。

因此,对佛教真正的护持,一定要通过“行道供养”,培养真实的戒、定、慧来加以完成,然后就会知道佛教是什么。若不通过修行去了解,即使读完整部大藏经,你们也永远不会明白。

学而不修的空经法师

在佛陀时代,有位比丘名为空经,是佛陀最有学问的弟子之一,精通各种经纶。他非常有名,受到各地人民的尊敬,并监管十八座寺院。当人们听到空经之名时,都会心生敬畏,无人敢质疑他的教导,他们太尊敬他的话了!

有天他前往顶礼佛陀,当他礼拜时,佛陀说:“啊,嘿!空经法师!”就像那样!他们交谈了一会儿,到要告别时,他正准备离开,佛陀说:“哦,现在要离开了吗?空经法师!”

佛陀就是那么说的。抵达时,“啊,嗨!空经法师!”离开时,“哦,现在要离开了吗?空经法师!”这就是佛陀给他的教导。空经比丘很困惑,“佛陀为何那么说呢?他是什么意思?”他想了又想,回顾所学的东西,最后他终于了解:“没错!空经法师——那就是我,一个只学而不修的比丘。”

当他观察内心时,他了解到自己和在家人无有不同,他们所渴望的一切,他也同样渴望;他们所喜爱的一切,他也同样喜爱。他内在并无真实的沙门,没有真正深奥的素养,能将他稳固地安立在正道上,并提供真实的平静。

因此,他决心修行,但却面临无处可去的窘境。他四周所有的老师都是自己的学生,没人敢接受他。通常当人们遇见老师时,都会变得胆怯而恭顺,因此没人敢当他的老师。

最后,他去见一位已觉悟的年轻沙弥,请求随他修行。这位沙弥说:“哦!你当然可以随我修行,但你必须是诚心的。若你不诚心,我就无法接受你。”于是,空经誓言要做沙弥的学生。

接着,沙弥叫他穿上所有的衣服,那时附近刚好有一摊泥。空经小心地穿上所有的贵价衣,沙弥说:“好,现在在泥地上爬行,我没叫你停下就不能停,没叫你起来就不准起来。好……开始!”

衣着整齐的空经遂投入到泥泞中,直到他全身泥泞不堪时,沙弥才叫他停止。最后,沙弥说:“你现在可以停了。”因此他停下来。“好,起来!”他便站起来。

空经显然已放弃他的骄傲,准备好接受教导。若未准备要学习,像他如此闻名的老师,不会那样投入泥泞中。年轻沙弥见到这点,知道空经决定认真修行,因此便教导他。

他教他观察六尘,以人躲在蚁丘上捉蜥蜴为例,若蚁丘上有六个洞,他如何能捉到蜥蜴呢?他必须封闭五个洞,只留下一个出口。然后他只要坐在那里看,守护洞口。当蜥蜴出来时,就可以抓到它。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