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关于这颗心

关于这颗心(20)
      ——戒·定·慧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第六章 为何我们生于此?

身体就是禅修的主题

人们确实迷恋头发、指甲、牙齿、皮肤这些东西,佛陀以身体的这些部分作为禅修的主题,教导我们要觉知它们。

身体是短暂、不圆满与无主的,既非“我”,也非“我的”。我们一生下来就被骗了,它们其实是污秽的。假设一星期不洗澡,还会有人敢靠近我们吗?我们闻起来臭死了!当许多人一起辛勤工作,都汗如雨下时,那味道是很可怕的。回家用香皂和清水清洗身体后,香皂的香气取代了它,味道就比较好闻了。擦香皂似乎会让身体变香,但事实上,它的臭味仍然存在,只是暂时被压抑住而已。当香皂味消失后,身体的味道就回来了。

真正皈依处即在自己的心

现在,我们普遍认为身体是漂亮、可爱、长寿而强壮,且永不衰老、生病或死亡。我们受到身体的迷惑,因此忽略真实的皈依处──心,它就在自己身体里面。

我们现在坐在这讲堂里,它或许很大,但不可能是真实的皈依处。我们可能认为讲堂是我们的,但它不是,鸽子、壁虎和蜥蜴也在此寻求庇护,我们和其他生物一起住在这里,这只是个暂时的栖身之所,我们迟早得离开它。人们将这些栖身之所,误认为真实的皈依处。

因此,佛陀说寻找你的皈依处,意思是寻找你的真心。这颗心非常重要。人们通常都不注意重要的事物,反而花时间在不重要的事物上。例如当整理家务时,他们会弯下身来擦地板、清洗碗盘等,但从不曾注意过自己的心。这颗心可能发臭了,他们可能很生气,板着一张臭脸在洗盘子。他们未看到自己的心不太干净,这就是我所说的“把暂时的栖身之所当成皈依处”。他们美化房子和住宅,但从未想到要美化自己的心;他们没有检视痛苦。

佛陀教导我们,在自己的内心寻找皈依处──“当自皈依”。还有谁能成为你的皈依处呢?你可能想依赖其他的事物,但它们是不可靠的;只有当你真正在心里找到皈依时,才能真正依赖其他的事物。

我是谁?我为何出生?

因此,你们所有的人,无论在家与出家,今天来到这里,请仔细思考这个教导。反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何在这里?我为何出生?”有些人并不知道。他们想要快乐,但痛苦却从不曾停止,无论贫富、老少都同样痛苦。一切都是苦。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智慧,穷人因贫困而不快乐,富人则因拥有太多而不快乐。

当我还是个年轻沙弥时,曾说过一个譬喻,是关于拥有财富与仆人的快乐──男仆与女仆各一百名,大象、乳牛与水牛各一百头,任何东西都是一百件。这在家人真的非常享受这一切,但你能想象照顾各一百头水牛、乳牛与各一百个男女仆人的情形吗?你能想象必须照顾这一切吗?

人们未考虑到事情的这一面,他们只想拥有上百的乳牛、水牛、仆人……五十头水牛可能就太多了,光为那些畜生绑上绳子就不得了了!但人们从未想到这点,只想到获得的快乐,而未想到涉入其中的麻烦。

想要是苦,想不要也是苦

若没有智慧,身边的每样事物都会成为痛苦的根源;若有智慧,这些事物则会带领我们脱离痛苦。眼、耳、鼻、舌、身、意……你知道,眼睛不一定是好东西,当心情不好时,只是看到别人就能让你生气和失眠。你也可能在谈恋爱,若得不到想要的,爱情也是一种苦。因为贪欲,爱与恨都是痛苦。

想要是苦,想不要也是苦,想要的东西即使得到,仍然是苦,因为会害怕失去。一切是苦,你应如何和它相处呢?你可能有栋大豪宅,但若心不好,它就永远无法如你所愿。

你应看看自己。我们为何出生?这一生真的有得到什么东西吗?在乡下人们从小就开始种田,当长到十七八岁时,便匆匆忙忙地结婚,唯恐没有足够的时间赚钱。他们从年轻时就开始工作,以为会变得有钱,直到七十、八十甚至九十岁都还在种田。我问他们:“你从出生就一直工作到现在,如今差不多要走了,你能带走什么呢?”除了“我不知道”之外,他们不晓得还能说些什么。

关于这部分,我们有则谚语:“别沿途停下来采草莓,在你晓得以前,暮色早已降临。”他们进退两难,只能以一句“我不知道”来搪塞,坐在草莓园中狼吞虎咽:“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