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第一章 一份法的赠礼 ①
在巴蓬寺里,比丘们的双亲有时会来探访儿子,我很遗憾没有礼物可以送给这些访客。西方人已有许多物质上的东西,但所拥有的法很少。我曾到过那里,亲见那里只有很少的能带来安稳与平静的法,有的只是会持续让人感到困惑与不安的事物。
西方的物质已非常富庶,许多事物都充满官能的引诱──色、声、香、味、触等。然而,不知法的人只会被它们迷惑。因此,今天我将以法为赠礼,让你们从巴蓬寺与国际丛林寺带回家去。
知道的法愈少,心愈会经常处于迷妄中
法是什么?法是能解决我们的问题与困难的东西,逐渐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才是所谓的法,且应通过日常生活加以学习,如此,当一些法尘①在内心生起时,就能立即处理它。
无论身在泰国或其他国家,我们都有各种问题,若不知如何解决,就会一直受困于痛苦与忧伤中,能解决问题的是智慧,要有智慧必须先开展和训练我们的心。
修行的题材一点儿也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心里。西方人和泰国人一样,都有身与心。有迷妄的身与心,就表示是个迷妄的人;而有平静的身与心,则表示是个平静的人。
事实上,心如雨水,在自然状态下它是纯净的。但若滴一些绿色颜料到澄净的雨水里。它就会变绿,若滴黄色颜料则会变黄。心的反应也是如此,当舒适的所缘滴到心里,心就感到舒畅,当不舒适的所缘滴进时,它就会不愉悦。它如水一般被染色了。
澄净的水接触黄色就变黄,接触绿色就变绿,它经常在改变颜色。事实上,绿色或黄色的水原是澄净而清澈的。在自然状态下,心也是清净无染的,只因追逐所缘才变得困惑,而迷失在它的情绪中。
让我解释得更清楚些。想象你正在寂静的森林中禅坐。若无风,树叶是静止的;风一吹就会飘动。心就如叶子般,当接触所缘时,它也会根据所缘而摇晃、颤动。我们知道的法愈少,心就愈会持续追逐所缘,感觉快乐就屈服于快乐,感觉痛苦则屈服于痛苦,经常处于迷妄之中!
最后,人会变得神经质,为什么?因为无知,他们只是跟着情绪走,而不知如何照顾自己的心。当心缺乏照顾时,就如无母亲或父亲照顾的孩子,没人保护的孤儿会非常缺乏安全感。同样的,若心缺乏照顾,若性格因缺少正思维的锻炼而不成熟,事实就可能会变得很麻烦。
当心与法尘接触时,若不以智慧处理,心就会被扰乱
我想谈的是名为业处②的修心法。这是佛教让心安定与平静的方法。以它来调伏心,以调伏后的心观察身。
生命只由身与心两部分组成,身是指肉眼能看到的部分,而心则指非物质的部分,它只能由内在之眼或心眼看到。身与心这两部分,经常处于混乱的状态中。
什么是心?它其实不是任何东西。就世俗的意义而言,它是能看或能感受者,那个能感觉、接受与经验一切所缘者,就名为心。当下就有心,当我对你们说话时,你们的心认知到我所说的话,声音进入耳朵,然后知道我说了什么,那个能经验这过程的就称为心。
此心并无任何自性或实体,它没有任何相状,只是经验心理活动──如此而已!若我们教导心使之具有正见,它就不会有任何问题,而会很自在。
心是心,法尘是法尘;法尘不是心,心也不是法尘。为清楚了解内在的心与法尘,我们便说能接受法尘突然啪闯进来的,就是心。
当心与其所缘两者相互接触时,就产生感觉,有好、坏、冷、热各式各样的感觉。若不以智慧处理这些感觉,心就会被扰乱。
译注:
① 法尘:即意根(心)所对之境,为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之一。
② 业处:直译为作业之处或工作之处,是禅修者成就止观的基础或修习止观的对象。《清净道论》有举四十业处,即一、十遍处,二、十不净,三、十随念,四、四梵住,五、四无色,六、食厌想,七、四界差别。参见《清净道论》第三《说取业处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