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关于这颗心

关于这颗心(40)
      ——戒·定·慧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第五章 阅读自然之心

我们修行的方式包括仔细观察事物,并弄清楚它们。我们坚持不懈,不匆忙慌张,也不太缓慢,逐步摸索,拼凑出事情的全貌来。最后,这一切会汇归于一处,也就是让我们的修行有个目标。

具正见的渴望即非愚痴

对大多数人而言,刚开始修行时,动机不外乎是欲望,因为渴望而开始修行。在此阶段,我们的渴望是种错误方式的渴望。换句话说,它是愚痴的,是种掺杂错误理解的渴望。

若渴望中没有掺杂错误的理解,我们说那是有智慧的渴望,是不愚痴的──具有正见的渴望。如此的例子,我们说是因个人的波罗蜜,或过去所累积的功德。不过,这不会发生在所有人的身上。

有些人不想有欲望,或想要无欲,因为他们认为修行是指向不渴望。但若没有欲望,就无法修行。

我们可以亲自去验证。佛陀和弟子们为了断除烦恼而修行,我们必然渴望修行,并渴望断除烦恼,拥有心的平静,没有迷妄。不过,若这渴望掺杂错误的理解,则它只会为我们制造更多的麻烦。若诚实地面对它,我们真的是一无所知,或所知的是毫无结果的,因为无法适当地使用它。

每个人,包括佛陀在内,都由欲望开始修行──渴望拥有心的平静,以及渴望没有迷妄与痛苦,这两种欲望的价值完全相同。若不了解的话,则渴望没有迷妄与不想要痛苦都是烦恼,它们是渴望的愚行──没有智慧的欲望。

耽着欲乐或苦行都是欲望

在修行中,我们将耽著欲乐与耽著苦行都视为欲望。我们的导师──佛陀,就在这矛盾或两难中被困住了,他遵循许多修行法门,结果都跳脱不出这两端。至今我们还是如此,仍为这两端所苦,因而不断偏离正道。

不过,我们必须这样开始,从凡夫与烦恼之身开始,从没有智慧的渴望和缺乏正见的欲望开始。若缺乏正见,则两种欲望都和我们作对,无论渴望或不渴望,那都是渴爱。若不了解这两者,则当它们生起时,我们将不知如何处理。我们将感到进退维谷,而又无法停止。无论做什么,我们都只会更渴望,这是因为缺乏智慧以及还有渴爱的缘故。

就在渴望与不渴望里,我们便能了解法。我们正在寻找的法就在这里,但我们并未看见,反而坚持努力去停止渴望。我们想要事物成为某种特定的而非其他的样子,或想要事物不要成为某种特定的样子,而成为另一种样子。这两者其实是相同的,都是两种极端的一部分。

我们可能不了解,佛陀和所有弟子们都有这种渴望。不过,佛陀已了解渴望与不渴望都只是心的活动,瞬间出现后就消失。这些欲望随时都在进行,若有智慧,就不会认同它们──不会执著。无论渴望或不渴望,我们都只是如实观察,将它们视为自然的心的活动。当仔细观察时,便能清楚地了解,法尔如是。

修行如捕鱼,得逐步练习收网

所以,在此地思维练习,将带领我们去了解。

举例来说,有个渔夫在收渔网,网里有条大鱼。你们认为他在收网时的感觉如何?若担心鱼会逃脱,他会匆忙而慌乱地收网,狂拉猛扯,而不知这条大鱼在拉扯时早已逃脱──他太过于使劲了。

从前他们会这样说,我们应小心翼翼地慢慢把它收进来,别让它逃脱。修行就应如此,逐步感觉对待它的方式,小心地收进来,别失去它。有时会发生一种情况,我们不想做它,或不想看、不想知道,但不会离开它,继续感觉它,这才是修行。若想要做,就去做;若不想做,也一样去做,我们只是持续地做它。

若我们热衷于修行,信心的力量将会将能量注入所做的事情上。但在这阶段,我们仍无智慧,虽然充满精力,但无法从修行中得到许多利益。我们可能会持续做一段时间,而且会生起找不到路的感觉,可能觉得找不到平静与安定,或尚未做好修行的准备,或觉得解脱道根本不可行。于是,我们便放弃了。

这时我们一定要非常小心,必须发挥更大的耐心与毅力。就如收网捕进大鱼──我们得逐步地去感觉对待它的方式,小心翼翼、慢慢地将它收进来。之间的搏斗并不太困难,因此不间断地继续收网。一段时间之后,鱼儿终于累得停止挣扎,我们就能轻松地捉住它。通常,它就是这样发生的,我们得练习逐步地收网。

译注:

① 波罗蜜(parami):意译为到彼岸。通常指菩萨之修行,由过去世乃至今生所累积的善业、功德等,能成就解脱的资粮。《清净道论·说梵住品》列举十种波罗蜜为施、戒、出离、慧、精进、忍辱、谛、决意、慈、舍。

② 渴爱(tanha):受制于无明的欲望。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