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阅读自然之心 ④
生起的只是一种感觉,它没有自我
当心稳固与安定时,正念将快速与轻易地生起,这也是智慧之所在。不过,有时智慧会不足,或未在正确的时间生起,那时或许有正念、正知,但单靠它们还不足以解决问题。通常,若正念与正知是心的基础,就会有智慧在场协助。
不过,我们必须不断通过观禅的修行来增长智慧。这是指无论心中生起什么,都能成为正念与正知的所缘,但必须根据无常、苦与无我去看。
无常是基础,苦是指不满足的性质,无我则是说一切的所缘并非独立的实体。我们了解所生起的只是一种感觉,它没有自我,也不是个实体,它会自行消失,如此而已!有些愚痴或无智慧的人,会错过这个机会,而无法从中获得任何利益。
若智慧存在,则正念与正知都将与它同在。不过,在这个最初阶段,智慧可能不是非常清楚,因此,正念与正知无法捕捉到每个所缘,但是智慧会前来帮忙。它能看见有什么正念的特质以及生起了何种感觉。或从最广义来看,无论有什么正念或感觉,那都是法。
佛陀以观禅的修行为基础,他看见正念与正知两者都是不确定与不稳定的。任何不稳定而我们却想让它稳定的事,都会造成痛苦。我们想要事情符合欲望,但事与愿违,所以会痛苦。这是染污心的影响,是缺乏智慧之心的影响。
身、心只是如实呈现自己的样子
修行时,我们很容易落入希望它简单与希望它如己所愿的陷阱中。我们无须多深入,就能了解这种态度。只要看这个身体,它真的曾如我们所愿吗?前一刻希望它变成一个样子,后一刻又希望它变成另一个样子,我们真的曾有过喜欢的样子吗?我们身与心的本质完全相同,它只是如实地曾现它自己的样子。
在修行中,这个要点很容易被遗忘。通常,我们只要感觉到不合意的事,就避之唯恐不及;凡是讨厌的事,就甩掉它。我们不曾停下来想过,喜欢与讨厌事物的方式是否正确,只是认为不合意的事一定是错的,而合意的事一定是对的。
这正是渴爱的根源。当我们接收到眼、耳、鼻、舌、身、意传来的刺激时,一种喜欢或讨厌的感觉就会生起,这显示出心是充满执著的。
因此,佛陀教导无常,他给我们一个思维事物的方式,若执著某些不是恒常的事物,就会感受到痛苦。
这些事物没有理由符合我们的好恶,要让事物都变成自己所想的那样,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没有那种权力或力量。无论我们想要事情变成怎样,每件事都有它自己的样子。像这样的欲求,并非离苦之道。
在此可以看见,染污心了解的是一个方式,清净心了解的则是另一个方式。
例如,当具有智慧之心接收到某些感觉时,不会将它看成是可以执著或认同的对象,这就是智慧之道。若缺乏智慧,我们就只能跟随着愚痴,愚痴就是不了解无常、苦与无我。对于喜欢的东西,就认为是好的、对的;对于不喜欢的东西,就认为是不好的。如此,我们不可能达到法──智慧不可能生起。
以观禅观察各种法尘,以止禅安定心
佛陀将观禅的修行安置在他的心中,用它来观察各种法尘。无论心中生起什么,都如此观察:虽然我们喜欢它,但它是不确定的(无常),且是不满足的(苦),这些经常生灭的事物不受心的摆布,它们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或自我(无我),并不属于我们。佛陀教导我们,要如实观察它们,这是我们在修行中应该采取的原则。
然后,我们会了解,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好心情与坏心情都会随时出现。它们有些是有益的,有些却不然。若无法正确地了解这些事,就无法正确地判断,而会追逐渴爱──无尽地追求欲望。
我们有时快乐,有时悲伤,这都是自然的。我们有时高兴,有时失望,对于喜欢的事,便认为是好的;对于讨厌的事,则认为是坏的,因而离佛法愈来愈远。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无法了解或认识法,因而感到困惑。贪欲不断增长,因为我们的心除了愚痴之外,什么也没有。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心,我们无须到遥远的地方去寻求了解,只要看见这些心的状态是无常、苦、无我的即可。若持续如此增长修行,我们就可以称它为修观,这是认识心的内涵,我们就依此方式增长智慧。
我们的修止就像这样,例如在呼吸的进出上保持正念,作为安定心的基础或方法。借由跟随呼吸的流动,心逐渐稳固、安定与静止,这种安定心的修行方式,即称为止禅。我们需要多做这种修行,因为心充满许多纷扰,它很混乱,很难说它这样已多少年或多少世了。若我们静坐思维,就会看到心的许多因素并非趋向平静与安定,反而是会带来混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