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阅读自然之心 ⑤
寻找适合自己的禅修主题
佛陀教导我们,必须找个适合自己特殊根性的禅修主题──一个适合自己性行①的修行方式。例如,反复观察身体各部分──顶上的头发、身上的毛发、指甲、牙齿与皮肤──能使我们很安定。
通过这个修行,心可以变得非常平静。若思维这五种事物能带来定,那是因为它们是适合我们个性的思维所缘。若找到这种适合的方式,就可考虑以它来修行,并利用它来对治自己的烦恼。
另一个例子是念死②。对于那些还有强烈贪、瞋、痴并发现它们难以控制的人来说,以自己的死亡作为禅修的主题,是很有用的。我们可以看到,无论贫富或善恶,每个人都不免一死。
在修行念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种厌离的看法会生起,修得愈多,就能得到愈多的定。因为它是适合我们的修法,若这修止的方法与我们的根性不合,就无法产生厌离的看法。唯有这所缘真的适合自己,我们才能发现它会很轻易地经常在心中生起,并发现自己时常会想到它。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个实例:当在家人带来许多盘不同的食物供养比丘时,我们遍尝每一样,看看喜欢哪一种。当一一尝过后,就知道哪一种最适合我们。这只是个例子,我们会吃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而不再理会其他几盘。
入出息念适合所有的人
入出息念是适合所有人的例子。我们试过各种不同的修法,感觉都不是很好,但当坐下来观察呼吸时,便感觉很好,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它。我们无须舍近求远,可以使用就近的事物。只要观察呼吸,它出去又进来,出去又进来──就这样看着它。持续一段时间观察呼吸的进出后,心会慢慢地安定下来,其他活动仍会升起,但感觉上似乎离我们很远,就如彼此分隔两地,不再感到亲近。我们不再有同样紧密的联系,或许完全没有联系。
当我们对入出息念的修法有感觉时,它就会变得比较容易。若持续这个修行,就能累积经验,并变得善于觉知呼吸的本质。我们会知道气息长时是怎样,气息短时又是怎样。
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呼吸就如食物。我们不难了解,我们全都是靠食物的帮助才能存活。若十分钟、一个小时甚至一天不吃一般的食物,都没有关系,因此这是种粗食。但在很短的时间内若不呼吸,就会死亡。无论坐着、走路、睡觉或清醒,都要呼吸,若五或十分钟不呼吸,就会死。
正在修入出息念的人,应有这种了解,来自这修法的感觉,真的很美好。若不思维,则不会将呼吸视为食物,但事实上,我们一直都在吃空气──进、出、进、出……一直如此。
你也会发现,愈如此思维,从修行中得到的利益就愈大,呼吸也会变得更细微,甚至可能发生呼吸停止的情况,看起来就如完全没有呼吸一样。
实际上,呼吸是通过皮肤的毛孔进出,这称为微息。当心完全静止时,正常的呼吸就有可能以这种方式停止,我们完全无须惊慌或害怕。若无呼吸,应该怎么办?只要觉知它。觉知没有呼吸,这样就可以了,这才是正确的修行。
【注释】
① 性行:通过个人的自然态度与行为所显露的性格,由于过去所造业的不同,人的性格也不同。阿毗达摩诸论师将性行分成六种:贪行者、瞋行者、痴行者、信行者、觉行者、寻行者。如贪行者,适合修持十不净与身随念等十一种业处。
② 念死(marana-sati):十随念的修法之一,也是修止的一种方法。修此法者当生起“死将来临”、“命根将断”或“死、死”的如理作意,如此思维,就能镇伏五盖,得到近行定。勤修念死者能常不放逸,舍弃对命的爱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