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关于这颗心

关于这颗心(53)
      ——戒·定·慧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第六章 解脱之钥

渴望平静也是一种渴爱

开始修止时,别因为试了一两次,心不平静就放弃,那不是正确的方式。你必须长期禅修,为何要如此长的时间呢?想一想,我们已让心迷失多久了?我们有多少年没有修了呢?每次心命令我们遵从一条歧路时,我们便毫不犹豫地跟着走。要安定这颗流浪的心,让它停止与不动,几个月的禅修够吗?

想想这点。当我们训练心随时保持平静时,请了解,烦恼一旦开始生起时,心便会不平静,会散乱与失控,为什么?因为有渴爱。我们不希望心思考,不想经历任何散乱,这也是渴爱——渴望没有。我们愈渴望不要经历某些事,就愈邀请它们进来。“我不想要这些东西,它们为何一直跟着我?我不希望这样,它为何偏偏这样?”

又来了!我们渴望事情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存在,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心。在了解与它们厮混是个错误之前,它可能会持续很久、很久。最后,当我们想清楚时,便了解:“哦!它们是因为我的召唤才来的。”

渴望不要经历,渴望平静,渴望不要散乱与激动──这些都是渴爱,都是炽热的铁块,别在意它,只要持续修行。每次我们经验一种心情或情绪,都依据无常、苦与无我加以检视,将它丢入这三个范畴的其中之一。

然后反思与观察,这些烦恼几乎都伴随着过度的想。每次某次心情生起,想就会跟在后面蹒跚而来。想与慧截然不同,想只反应并跟随心情,它们源源不断地出现在眼前。

若慧在运作,就会让心静止。心停止不动,只觉知与认识被经验的事物:当这情绪出现时,心是这样;当那情绪出现时,它是那样。

我们持续觉知,最后它会冒出来:“哈!这一切的想,这些漫无目标的瞎扯,这些担忧与判断,都没有实质意义,都是无常、苦与无我的。”把它丢入这三个范畴的其中一个,平息骚动,从根斩断它。之后,当我们坐禅时,它还会再跑出来,密切注意它,盯着它看。

无论心走向何方,都密切注意它

就如养水牛,你有农夫、一些稻作与水牛。水牛想吃稻作,稻作是水牛喜欢吃的食物,对吗?你的心如水牛,烦恼如稻作,觉知者则是农夫。修行佛法就像这样,没有差别,拿它来和自己作比较。照顾水牛时,你如何做?你会放开它,让它自由闲逛,但一直密切注意它,若它离稻作太近,你便发出叫声,水牛听到后就会回头。不能放纵水牛不管,若它冥顽不灵,不听警告,你就得拿根棍子狠狠地打它的背部,它就不敢再靠近稻作。千万别睡着了,你若躺下来打盹,稻作就会成为牛的食物。修行也是如此,注意看心,“觉知者”会照顾心。

“注意看自己内心的那些人,将能脱离魔王的陷阱。”不过,这觉性也是心,那么是谁在观察心呢?这念头让你非常困惑。心是一回事,觉知者是另一回事,但“觉知者”是源自同样这个心。所谓觉知内心是什么意思?它遭遇心情与情绪时是怎么一回事呢?没有任何烦恼又是怎么一回事?能觉知这些事情的就是所谓的觉知者。

觉知者敏锐地跟着心,智慧就从这觉知生出。心是思考与陷入情绪纠缠者,一个接一个──就如水牛。无论它走向何方,都密切注意它,它怎么可能乱来?若它走向稻作,你便发出叫声;若它不听,就拿起棍子大步走向它,狠狠一击!你就是如此教训渴爱。

训练心也是如此,没有差别。心经验某种情绪并执著它时,觉知者就要负责教导它。检视心情,看它是好的或坏的,然后向心解释因果、缘起。当它再次执著某样东西是可爱的时,觉知者必须再次教导心,向它解释因果,直到心能放开它为止,这将为心带来平静。

一旦心发现,任何执著本质上都是痛苦的,它就会停止。心不会再受到那些东西的干扰,因为它一直都受到严厉的鞭策。坚定地阻断心中的渴爱,挑战它的根本,直到教导贯彻内心为止。你就是这样训练自己的心。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