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关于这颗心(94)
      ——戒·定·慧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我们使用世俗谛,但别以为它是究竟实相

世俗与解脱,就是如此不断地相互关联。虽然我们使用世俗谛,但别误以为它就是究竟实相,若你执著它,痛苦就会生起。是与非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有些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但最后谁真的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我们不知道。不同的人建立起各别相异的世俗是与非,而佛陀是以苦为他的准绳。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但就实用与实际的观点而言,是即是不伤害自己与他人,这方式对我们来说,比较有建设性。

其实世俗与解脱都单纯地只是法,虽然后者超越前者,但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无法保证有什么事绝对是这样或那样,因此佛陀说就让它去吧!让它回到本来的不确定性。无论你多么喜欢它或讨厌它,你都应了解它是不确定的。

问题永远无解,放不下就会痛苦

抛开时间与地点,整个法的修行是在什么也没有当中完成,那是舍、空、放下包袱的地方。这是结束,不像是有些人说幡动是因为风的缘故,另外一些人则说是幡的缘故,那将没完没了!就如古老的谜语:“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问题永远无解,法尔如是。

这一切都只是世俗法,是我们自己设立的。若你以智慧觉知这些事情,就会觉知无常、苦与无我。这是导致觉悟的观点。

训练与教导那些理解层次不同的人,是非常困难的。有些人已有成见,你告诉他们某些事,他们不相信你;你告诉他们实相,他们却说那不是真的。“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将没完没了。

若你放不下,就会痛苦。例如,有四个人走进森林里,他们听到鸡叫:“咕、咕、咕!”其中一人质疑:“这是只公鸡或母鸡呢?”三个人说是母鸡,但第四个人不同意。“母鸡怎么可能那样叫?”他问道。他们反驳他:“它有张嘴,不是吗?”

他们争吵不休,为此而心烦意乱,但最后他们都错了。无论你说母鸡或公鸡,那都只是名称而已。我们建立这些世俗法,说公鸡像这样,母鸡像那样;公鸡这样叫,母鸡那样叫……我们就是如此受缚于世间!记住这点!若你知道其实没有公鸡,也没有母鸡,那么事情就结束了。

看见事物的实相,便能超越快乐与悲伤

佛陀教导不要执著,我们该如何修行不执著呢?我们只要放弃执著即可,但这不执著却难以了解。它需要有敏锐的智慧去观察与透视,去真正达到不执著。

当你思考人们是快乐或悲伤、满意或失意时,它并不依赖他们拥有多或少——它依赖智慧。一切挫折,只要透过智慧,通过看见事物的实相,都可以超越。

因此,佛陀告诫我们要观察与思维,思维是指只是尝试去正确地了解问题,这便是我们的修行。生、老、病、死是最自然平常的事,佛陀教导我们思维这些事实,但有些人因不了解而说:“那有什么好思维的?”他们出生,却不知生;他们会死,却不知死。

反复观察这些事情的人,终将了解它们的本质。了解之后,就能逐渐解决自己的问题。即使还有执著,若有智慧了解老、病、死是自然之道,他就能解脱痛苦。我们研究法就只为了这个——治愈痛苦。

佛教的基础并不复杂,只有生与死的苦,佛陀称此为实相,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人们不了解苦就是实相,若了解实相,就了解苦。

这种主观的傲慢,这些争论,都无止境。为了让心安定与平静,我们应思维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为我们准备好的事——如生、老、病、死等,如何避免被它们折磨?我们或许可以不用太担心,但应保持观察,直到觉知它们的实相为止。那时,一切痛苦都会消除,因为我们将不再执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