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法师与汪仲淹在一起,汪正在看《左传》,就对法师说:“你天资聪敏,大有文学天才,家兄是当代文学宗匠,你为什么不依他学习,以期成一家之名呢?”法师听了笑着唾了一口说:“留取令兄的膝头,他日拜老僧受西来之意呀!”仲淹听了非常不高兴。回去告诉汪伯玉时,伯玉说:“我很相信他,看他的道骨,以后一定能入大慧、中峰禅师之室,他岂肯被区区文学所羁绊呢。只怕他现在这样浮泛的游学误了修道大事啊!”一天,伯玉看到法师给仲淹的扇头诗,他指着“身世蜩双翼,乾坤马一毛”的二句诗说:“仲淹,你看,这哪里是文字僧所作的诗呀!”
过了不久,汪伯玉特备了一席素斋供养憨山法师与妙峰法师。他们边吃边谈,伯玉说:“现在禅门寥落,后继无人,的确值得我们担忧,我心里经常挂念的正是此事。”接著他又对憨山法师说:“我看你的气度,将来成就一定不会小,你为什么不珍惜时间,努力振兴禅门,而去浪游天下呢?”法师回答说:“贫道特为生死大事,参访知识,故行脚天下。现在我之所以要见识许多当代名士,为的是断绝他日攀缘的妄想啊!”接着又说:“我并不想浪游,而是有目的的,不久也将去了。”伯玉听了赞同地说:“我很相信你的作为,试观现在的出家僧人,没有一个可作你师父的,假使没有妙峰师,也许你也寻不到同修的法侣了。”法师说:“过去在法会众中物色了妙峰师,曾在那时结下了同参的盟誓,因此前来相寻,想不到会在这里邂逅。”
过了几天,自妙峰法师请得藏经回来后,汪伯玉送他一本《勘合二道》,又写了一篇文章送给法师。
一天,汪伯玉派人请法师速速前去,一见面就说:“妙峰法师已经去了,你为什么还不去?”法师回答说:“我想暂留几天再去。”伯玉听了大为不然地说:“我知道你不愿意随别人的脚跟后头转,但这不一定对。古人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但愿你以后做出法门中一段光辉事业来,现在又何必为这区区小事而计较跟不跟别人去呢?”法师听了很受启发,为感谢他的一番好意,决定和妙峰同去。他立即动身赶到码头,看见妙峰法师已经坐在船上,妙峰法师问他:“师兄,你也去吗?”法师答道:“我也去!”即登上马车,未别一人而去。
六、融贯诸法
秋天的八月,天高气清,法师渡过孟津,观看武王观兵处,在这里作了一首吊诗:
片石荒碑倚岸头,当年曾此会诸侯。
王纲直使同天地,应共黄河不断流。
游到夷齐叩马地,又做了一首吊诗:
弃国遗荣意已深,空余古庙柏森森。
首阳山色清如许,犹是当年叩马心。
进入嵩山少林寺,拜谒了初祖达摩祖师。
到了洛阳,观看了焚经台、白马寺等古城风貌。
九月抵河东与妙峰法师和山阴王会面,山阴王挽留法师过冬。
当时山阴太守陈公准备刻印《肇论中吴集解》,请憨山法师校阅。法师以前对《肇论·物不迁论》中的“旋岚偃岳”的宗旨不明白,对这道理的怀疑已经很久了,现在又看到它,仍觉惘然。当他阅到:“梵志出家修行,到头发白了才回家,周围的邻居见了问:‘过去的梵志还在吗?’梵志回答说:‘我和过去的梵志相似,但又不是过去的梵志!’恍然了悟了诸法不迁的道理,他立即感叹地说:“这是值得深信的真理啊!一切万事万物在本体上说,本来没有生灭去来,而是永远常住的啊!”他下了禅床去礼佛,虽然一起一伏的拜着,却没有起伏相可得。他揭开竹帘,走到台阶上站住,忽然一阵凉风吹拂着庭院中树叶,金秋时节、飞叶满空,在法师心中也了无动相可得。法师这时想:“这正是‘旋岚偃岳而常静’的境界啊!”后来小便时不见有流动相,他想:“这犹如‘江河竞注而不流’啊!”于是对生来死去的疑团,从此冰消瓦解,就作了一首偈表明内心所明:
死生昼夜,水流花谢;
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第二天,妙峰法师来相见,高兴地问:“师兄!近来修行有所得吗?”法师回答说:“夜里看见河边两头铁牛相斗都入水中去了,至今绝无消息。”妙峰法师笑着说:“你住山有本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