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不及愚”,由于你智慧不及
所造成的愚,并非智慧比不上愚
本次提要:
■ 佛法的根本就是缘起论,能从实证中了脱生死,你就解了缚
■ 先世烦恼,今世果熟,总谓无明
■ “智不及愚”,由于你智慧不及所造成的愚,并非智慧比不上愚
■ 前世就种下了烦恼种子,今世果熟,就发生作用了
■ 宿生福非福,不动等业,至今果熟,总名为行
■ 于母胎正结生时,刹那五蕴名识
■ 六处生之前,中间诸位,皆名名色
■ 六处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长成了,生下后与环境一接触,他就有
感触,叫“触”,由触产生了受
佛法的根本就是缘起论,
能从实证中了脱生死,你就解了缚
我们今天能知道十二因缘,这也是释迦佛讲出来的,所以我们虽是声闻,除了四谛法以外,也应该修十二缘起。佛法的根本就是缘起论,所谓因缘而起。如果你从十二因缘中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并从实证中了脱生死,你就解了缚。
先世烦恼,今世果熟,总谓无明
十二因缘第一个是无明,人就是从无明开始的。根据能海上师编的《基本三学》上的解说,“先世烦恼,今世果熟,总谓无明”,过去世起了一个烦恼,就下了一个种子,这些烦恼种子今世像果子那样熟了,它所起的作用就叫无明。
“智不及愚”,由于你智慧不及所造成的愚,并非智慧比不上愚
最开始,这种无明很细很细。说明白一点,所谓无明就是“智不及愚”及“烦恼愚”。“智不及愚”,由于你智慧不及所造成的愚。曾有人说:“小智不及愚”,现在想想,可能他把“智不及愚”解说成“智慧比不上愚”,这真是弄错了。不是说“智慧比不上愚”,是说因为你智慧不够而产生的愚。所以一个人不肯广学多闻,不肯深入经藏,他肯定是个“智不及愚”的人。
前世就种下了烦恼种子,
今世果熟,就发生作用了
还有“烦恼愚”,一起烦恼了,你就是愚。这个愚是从烦恼来,我们前世就种下了烦恼种子,今世果熟,就发生作用了。
宿生福非福,不动等业,至今果熟,总名为行
第二位就是“行”,由无明而缘行,行就是“宿生福非福,不动等业,至今果熟,总名为行”,过去世你有“福”,或者“非福”,就是能感乐报或者苦报的业,“不动业”,修行人的心能够达到不动,能感得四禅天、四空天果报的业,这些业到今世成熟了,总名为行。
于母胎正结生时,刹那五蕴名识
第三个“识”,“于母胎等,正结生时,刹那五蕴”。一个人要去投胎了,中阴身有神通一下子就进了母胎,结生时的刹那五蕴就是识。
六处生之前,中间诸位,皆名名色
第四位是“名色”,结生就入胎了,现在叫怀孕,“六处生之前,中间诸位,皆名名色”。进了母胎之后,开始的时候很小很小,像绿豆那么一粒,慢慢变黄豆大小,再逐渐长大,“六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还没有长全的时候,这个过程里都叫名色。
六处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长成了,生下后与环境一接触,
他就有感触,叫“触”,由触产生了受
名色之后,进入第五位是“六处”,六处就是六根,胎儿眼耳鼻舌身意都长成了。
长成了就生下来了,跟外面环境一接触,他就有感触,这个时候叫“触”。譬如说婴儿的皮肤碰到外面的风,像针刺一样痛;婴儿的眼睛看见亮光也是非常疼,所以他会哭。
触以后就产生了“受”,就是接受外界的刺激而产生了感受。他舒服了,就有舒服的感受,一舒服就笑;不舒服了,有不舒服的感受,不舒服就要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