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佛反对外道苦行,
但主张要修十二头陀的苦行
本次提要:
■ 修行人不离开五欲,这是通向地狱的道,戒定慧全都行不起来
■ 释迦佛反对外道苦行,但主张要修十二头陀的苦行
■ 只说释迦佛不主张苦行,不说释迦佛也不主张享受,可见说这话的人本身
就是在享受
■ 末法时期众生修行很难成就,就是因为执著于自己片面的观点,不肯真正
深入经藏
■ 杀盗淫妄等一切恶业都是从贪五欲开始
■ 依戒修行,容易去掉烦恼而获得欢喜
修行人不离开五欲,这是通向地狱的道,
戒定慧全都行不起来
我们前两天讲了“四者身心乐远离,依止律仪喜足生”,修行人身跟心都要喜欢离开世间上的五欲。普通人则相反,都喜欢享受五欲,所以世间上非常热闹。修行人如果不离开五欲,很难持好戒,修定也修不起来,一切都在五欲里颠颠倒倒,戒定慧全都行不起来,这是通向地狱的道。
释迦佛反对外道苦行,
但主张要修十二头陀的苦行
修行怎么修?第一步,也是一个总原则,要离开五欲享受。现在末法时期佛门有一个风气,就是贪五欲,主张修行不能太苦,还说苦行是错的。据说有一个根据,释迦佛当年六年苦行,后来他认为苦行不能使他悟道,所以他结束了苦行生活,出山洞洗了个澡,喝了牧女供养的乳糜。其实这种观点非常片面。
释迦佛当年从王宫逾城出家后,去树林里亲近当时印度的苦行外道,为什么他没有留下来?由此可见释迦佛是反对苦行,但他反对的是外道的苦行,他在雪山洞里修的苦行,难道跟外道修的苦行一样吗?如果苦行没有必要,释迦佛为什么主张佛弟子要修十二头陀行呢?十二头陀行就是十二种苦行啊。所以佛教主张的苦行并不是外道主张的苦行。
只说释迦佛不主张苦行,不说释迦佛也不主张享受,
可见说这话的人本身就是在享受
再回过来说,你说释迦佛不主张苦行,释迦佛也不主张享受啊,那你怎么不说了呢?可见得说这话的人本身就是在享受。
释迦佛后来出了山洞,结束苦行,去喝了乳糜,我的观点:苦行是一个阶段,苦行这个阶段的作用是断除贪欲;到菩提树下成道又是一个阶段,喝乳糜是为了调整身体,是恢复身体必要的手段。前一阶段是调整心理力量,后一阶段是恢复身体力量,两个力量都具足了,才能成就佛道。
末法时期众生修行很难成就,
就是因为执著于自己片面的观点,不肯真正深入经藏
再说了,释迦佛结束苦行,从雪山洞里出来,他有没有吃圆桌面、肯德基啊?有没有去吃海鲜啊?他只是喝了乳糜呀。如今的修行人除了喝牛奶以外,可能还吃了很多东西吧?这算苦行吗?末法时期的众生为什么修行很难成就?就是因为执著于自己片面的观点,不肯真正的深入经藏、全面了解修行应该怎么修,那怎么能够正确地走上释迦佛指导我们的修行的路呢?
杀盗淫妄等一切恶业都是从贪五欲开始
离开五欲享受,才是真正的修行的法则。修行的总纲就是离开五欲,离开五欲的人不会下地狱。杀盗淫妄等一切恶业都是从贪五欲开始,如果一味的钞票挂帅,会不造恶业啊?离开了五欲享受,就能够离开地狱,也能够离开三恶道,也能够离开欲界,乃至于能够出三界。
依戒修行,容易去掉烦恼而获得欢喜
第二句,“依止律仪喜足生”。律仪就是戒,修行要依戒依法,不依戒依法,那是乱搞,既不正确,又不清净。我们怎么样衡量自己修行有没有走错?佛对我们有很具体的指导,在戒律的条文里都说清楚了。我们修禅定,也是要以戒生定。如果我们走上“以戒生定,由定发慧”这样一条路,我们修行的脚步就快了。依戒修行,容易去掉烦恼而获得欢喜,所以叫喜足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