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56-1) (总第358)

───────────────────────────────────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7月26日

远离五欲,修戒定慧,
是我们修行的总路线

本次提要:

  ■ 佛法能使众生“远离愦闹,寂静无为”
  ■ 佛学的理论不是文化,而是修行的法则,要靠有修行经验的善知识作广大
   的阐明,才不会理解错
  ■ 末法时期众生修行已经很困难了,不学智慧去学愚,就更没希望了
  ■ 远离五欲,修戒定慧,是我们修行的总路线
  ■ “独处静居”是“远诸世闻”,是远离世间上的热闹,而不是远离菩萨事业


佛法能使众生“远离愦闹,寂静无为”

我们继续讲“劝请功德”。我们已经讲到劝请善知识说法,说法的人功德无量,劝请的人也是功德无量,因为众生听到佛法以后能够“远离愦闹,寂静无为”。我们讲寂静无为是结合“高洁大行”第一到第四点来讲的。我们已经讲到第四点:四者身心乐远离,依止律仪喜足生,独处静居堪寂味,行想慎观颠倒境。

佛学的理论不是文化,而是修行的法则,
要靠有修行经验的善知识作广大的阐明,才不会理解错

对于佛经上的教导,我们要有正确的理解,不能随心所欲地自己想一通。靠我们现在的文化去理解广博渊深的佛陀智慧,那是很吃力,也是很狭隘的。因为整个佛学的理论不是文化,而是修行的法则,我们要根据修行的法则去修行。

佛当年讲法我们都没有听到,佛经是从印度文翻译过来的,翻译佛经的年代又离开现在很远,经文一般都是古文,玄奘法师翻译的经典还比较通俗明白,但是以我们今天的文化来看,也是古文了。佛经的文字,包括了释迦佛当年对修行的指导,都是非常精要的,要靠一代一代对佛法研究得很通达、具足修行经验的善知识来给我们作广大的阐明,才不容易理解错误。有的人虽然没有理解错误,可是他的解说非常狭隘,使后世的人不容易得到全面的理解。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得后世的人在学习佛法上产生了很多矛盾,这些矛盾不解决,在修行的路上就会产生种种困难,障碍重重。

末法时期众生修行已经很困难了,
不学智慧去学愚,就更没希望了

这一切的矛盾都是由于我们智慧不够的缘故,也可以叫做“智不及愚”──由于智慧不够所产生的愚痴。

我们佛弟子一辈子就是在求智慧,消除愚。末法时期众生修行已经很困难了,因为贪瞋痴泛滥,如果修行的路线再发生错误,那就更没希望了。尤其错误的是主张不学智慧去学愚,跟佛叫我们走的路线完全相反,这是很可怕的。所以一定要不断扩大智慧,加深对佛法的理解,才能解如来真实义,才能逐步使我们愚痴消除,智慧圆满。

远离五欲,修戒定慧,是我们修行的总路线

这四句是我们修行的总路线,修行就是修这四句。第一句,修行的第一步,要远离世间上的五欲。五欲是有为法,又很热闹,我们修行要走相反的路,要离开世间五欲,这样才能进入寂静无为。在五欲场所里是不可能寂静的,对五欲一贪恋一执著一追求,就不可能进入无为法。

第二句是讲修行要依戒而修,要以戒为首,如果我们能够依照戒律修行,就能排除很多人为的障碍,修起来就快了。

第三句是讲禅定,要以戒生定。

第四句是讲智慧,要以般若智慧来观察种种颠倒的境界。

“独处静居”是“远诸世闻”,
是远离世间上的热闹,而不是远离菩萨事业

昨天我们讲到第三句,“独处静居堪寂味”。能海上师做的解说,“独处静居”是“远诸世闻”,我们应该要远离听来的世俗观点、世俗知见和世间上的热闹,而不是远离菩萨事业。在这里,如果你不全面的理解,就容易闹矛盾。“堪寂味”, 众生的心是很难定得下来的,能海上师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尝到寂静的味道,就有点定得下来的意思了。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