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57-1) (总第363)

───────────────────────────────────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7月27日

迷惑于人世间的热闹,只会带来痛苦与失望,
应该由热闹趋向寂静,从有为趋向无为

本次提要:

  ■ 迷惑于人世间的热闹,只会带来痛苦与失望,应该由热闹趋向寂静,从有
   为趋向无为
  ■ “独处静居堪寂味”,不联系个性来讲,动跟静很容易混淆
  ■ 不懂基本的心理学,把自卑说成谦虚,把自尊说成傲慢,就会造成修行上
   的紊乱
  ■ 修行人的素质、善根都在走下坡路,不加倍努力,那是没希望的
  ■ 好比负责任的医生,总会千方百计治好病人


迷惑于人世间的热闹,只会带来痛苦与失望,
应该由热闹趋向寂静,从有为趋向无为

我们修行就是要趋向寂静,人世间的热闹全是有为法,它们迷惑性很强,众生一执著就忙个不完。其实我们忙的这些东西全是不真实的,因为全要变坏,《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当它们变坏以后,我们就很失望、很痛苦,即使事情过去了,还会回忆,所以世间人对过去的回忆,总是痛苦的。对未来的希望再美好,也仅仅是个幻想,幻想中想得好,实际的结果却常常是失望。所以我们应该由热闹趋向寂静,从有为趋向无为。

“独处静居堪寂味”,不联系个性来讲,
动跟静很容易混淆

这一次我们讲到“独处静居堪寂味”,我们突出地讲了个性问题,如果不讲个性,我们动跟静很容易混淆,很容易认识不清。

佛经里也经常提到个性问题,仅仅是因为古代翻译佛经的人没有使用这个名词,从前只是提到一个“性”。佛经里提到,如果把一只鸟、一条蛇、一只狗、一只兔子抓在一起,同时放掉,鸟就往天空飞,蛇就弯曲地扭过去,兔子就跳,猴子就爬树,狗就跑,这就说明众生的习性各不相同。习性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个性,每个人的个性各不相同。

不懂基本的心理学,把自卑说成谦虚,
把自尊说成傲慢,就会造成修行上的紊乱

从前讲法的人不大提这些问题,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世间上心理学研究的东西。我们认为佛学是最高的心理学,既然是最高,连基本的心理学都搞不清楚,这个高就成了空架子。比如我经常提到的例子,有的人自尊跟傲慢、自卑跟谦虚都搞不清楚,把自卑说成谦虚,他讲的谦虚却造成人们的自卑;把自尊说成傲慢,他叫人家不要傲慢,结果反而把人家的自尊心也打掉了,这就是典型的不懂基本心理学造成的紊乱。

修行人的素质、善根都在走下坡路,
不加倍努力,那是没希望的

总的来说,修行人的善根、修行人的素质、修行人的觉悟或者行善,都在走下坡路。释迦佛预见,佛法会从正法发展到像法,再发展到末法,这就是在走下坡路。既然在走下坡路,如果不好好去研究,不加倍去努力,那是没希望的。

好比负责任的医生,总会千方百计治好病人

比如一个重病人,病情越来越往不利的方向发展,如果这个医生想把病人病治好,他就会非常地努力,千方百计动脑筋,怎么样把这个病治好。比如跟各科的医生一起会诊、商量研究,千方百计地去查资料,乃至于去翻国外的资料、翻古时候的医案、翻种种的医书,哪怕再困难,他还要克服困难来个创新,总想使这个病往好的方面转化。假如是不负责任的医生呢?他就不肯这么干,说“这个病很难有希望,再努力也是白费劲,反正就是这个样了。给他吃几片安慰药,打打止痛针就行了。”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