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59-2) (总第377)

───────────────────────────────────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7月30日

只替自己考虑,不替别人考虑,
发展的趋向就是精神病

本次提要:

  ■ 兴奋过度,只管自己说得高兴,不顾人家听得苦恼,这不是有智慧
  ■ 只替自己考虑,不替别人考虑,发展的趋向就是精神病
  ■ 一个人到了不顾别人的地步,会有各种非常好笑的表现,可他还自得其乐
  ■ 众生欢迎有智慧的人,而不欢迎精神病人
  ■ 看一个人是大乘根机小乘根机,不能根据个性来判断


兴奋过度,只管自己说得高兴,
不顾人家听得苦恼,这不是有智慧

从另一面来说,如果一个人兴奋过度,看样子身体很好,精力旺盛,一点不怕累,实际上他已经在精神病边缘上了,因为他失去了常态。他的内心深处非常狭隘、自私,完全是在任性放纵自己的脾气,不管人家只管自己,他已经发展到不会替人家考虑,也不管人家对他这样的说话欢迎不欢迎,他只要有一个人供他发泄、出气,痛快痛快。其实人家不要听他这些话,可也只好忍着,不跟他计较,免得他气上加气。可是人家是说不出来的苦,他不管人家苦不苦,只顾自己说得高兴,以为人家也是听得高兴,像这样的人有智慧吗?

他现在还有停下来的时候,我们只能说他这个人脾气很坏,性格很不好,如果他兴奋状态时间越来越长,乃至停不下来了,就是道道地地的精神病患者。

只替自己考虑,不替别人考虑,
发展的趋向就是精神病

从前我碰到一个年轻的男的,家里人希望我跟他谈谈,可是谈不进去啊,因为他嘴巴不停地在说,但是他样子根本不像要跟我说什么,我想跟他说几句话,把他话停下来,没用的,他还是自顾自说。所以一个人只替自己考虑,不替别人考虑,发展的趋向就是精神病患者。像这样的人,不管他说什么话,不管他有道理没道理,能叫智慧吗?

一个人到了不顾别人的地步,
会有各种非常好笑的表现,可他还自得其乐

一个人到了不顾别人的地步,会有各种各样非常好笑的表现,可是他还自得其乐,他不想想人家心里在笑他。精神病患者就是不顾别人,只要自得其乐他就高兴,跟客观环境完全脱节。人家劝他,“好了好了,你也别生气了。”意思就是说:你别说了,我已经听得烦了。他还以为人家在同情他,说得更起劲了。他不知道人家已经讨厌他了。看看那些脾气坏的人,发脾气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这是我从生活中观察来的,所以观察能出智慧,能修妙观察智。你能修成就妙观察智,你跟阿弥陀佛就相应了,阿弥陀佛就是妙观察智成就。

众生欢迎有智慧的人,而不欢迎精神病人

由此可见,兴奋型、抑制型都不表示他有智慧,还不如灵活跟镇静这两种中间型。镇静型,他能够保持镇静而不被兴奋干扰,灵活型,他能够保持友好热情而不被抑制所干扰,这里面还包含着一定的智慧。镇静跟灵活是受人欢迎的,所以众生是欢迎有智慧的人,而不欢迎发展到精神病边缘的人。

看一个人是大乘根机小乘根机,
不能根据个性来判断

看一个人是大乘根机还是小乘根机,许多人的看法不见得正确,因为他只看表面,凭表面现象随心所欲的说说罢了,这也是没有智慧的表现。比如我年轻时候刚刚进佛门,跟两个早我几年进佛门的年轻人一起去听经。讲经还没有开始,他们俩跟这个法师很熟,就到老法师寮房里去,老法师就和我们谈起来。他说这两个人是大乘根机,我是小乘根机。因为他们两个人表现得很热情、很兴奋,好像很发心啊,我么坐在旁边一声不吭,表现很安静,也没有什么热情,所以他认为我是小乘根机。

其实这个判断是错的,可是那个时候我没有办法去推翻他的判断,因为我刚刚进佛门,觉悟还不高,发心还不大,也没有机会让我有什么具体的表现,而且我这个人不大喜欢哄热闹,表现很安静,但是我喜欢听经,我听的都是大乘经典,人总会转变吧?

他们两个人从小到大,生活环境、工作都非常满意,没遇到什么障碍、苦难,所以他们很活跃。我呢?六岁死了父亲,家里非常贫苦,处处遇到苦难,再加上我从六岁开始就变成了严重的磕巴子,促使我习惯于不说话,因为一说话,这种磕磕巴巴的丑样子就丢脸,所以干脆就别说话了。像我这样一个人,生活这样的苦难,只会对苦难的人同情,对于热闹的场所我是非常害怕的,这就养成了我孤独安静的个性,这是环境造成的啊。

事实刚刚相反,他们两个只是在佛门里培培福,我到后来是真正发了菩提心。能看表面吗?所以说发心大发心小,不能根据人的个性来判断。我是深深懂得这种道理,所以我对每个学生都不看表面的,都是非常爱护、尊重,人会变的呀,谁知道你将来变龙变虎?算命都算不准的。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