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62-2) (总第400)

───────────────────────────────────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8月4日

要达到心寂静,首先环境要寂静,
所以修行第一步要修远离世间

本次提要:

  ■ 通过戒定慧从热闹中断烦恼达到的寂静,才是修行人的寂静
  ■ 度众生的过程中能做到心寂静,与一个人独处静居的寂静是一样的
  ■ 要达到心寂静,首先环境要寂静,所以修行第一步要修远离世间
  ■ 戒定慧是通过闻思修来的行


通过戒定慧从热闹中断烦恼达到的寂静,
才是修行人的寂静

怎么修啊?要通过戒定慧。比如你原来很烦恼,很喜欢热闹,连坐下来都不安静。有人听说这儿有讲法,觉得新鲜,想知道讲经说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来听听,刚开始坐下来还有点礼貌,只有两三分钟头就动了,东看看西看看,再看看手表,再跟旁边人说说话,你这一套能够纠正过来了,那是你修出来的。如果你原来的个性就是喜欢寂静,那可不是修行修出来的,靠它也是开不出智慧来的。如果你从断烦恼、转变自己的世俗气,来达到这样的寂静,那才是修行人的寂静。

就好比说这个小区一向太太平平,没有强盗没有小偷,这不能算你治安的成绩。我们修行人的寂静,就好比这个地方经常有小偷强盗闹得不太平,警察把小偷强盗都抓起来了,然后太平了,那才是你治安的成绩。所以你从热闹中断烦恼达到的寂静,那才是你修行的成绩。

度众生的过程中能做到心寂静,
与一个人独处静居的寂静是一样的

所以第三句“独处静居堪寂味”,并不排斥菩萨法。如果你在度众生过程中,心能寂静,这跟你一个人独处静居的寂静还不是一样?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在度众生中跟人起摩擦、起烦恼,这跟你一个人坐着,看样子身子不动,也不讲话,其实心里尽在打妄想,还不是一样?所以自利也是修行,利他也是修行,就算你闭关,闭完关了还是要出关度众生啊。你发小乘心,小乘的修法是为了断烦恼;你发菩提心,大乘的修法,不过是在断烦恼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度众生呀。

所以这一句话是指,一个众生在修行的过程中,他逐渐转变到不喜欢世间上的热闹,能够逐渐逐渐不起烦恼了,在一个人的时候,能够安定下来,这种进步就是跟定相应,这种情况他去修禅定就很合适了。

要达到心寂静,首先环境要寂静,
所以修行第一步要修远离世间

我们再看这四句话,第一句“四者身心乐远离”,第一步要修远离世间,因为世间上一切都是热闹。举个例子,我们文殊院在山沟沟里,可以说是远离世间了,环境很寂静。可是有人就留不住,想走,因为他心不寂静呀,哪怕一点小事情他也起烦恼。假如问问他:“你走到哪里去?”他想去别的佛学院,那里烧香的人多,游客多,一出山门,就是繁华的街道,人来人往,汽车排队,商店里的橱窗都是高级的东西。有时候可以看看汽车,瞧瞧热闹,去橱窗里看看,没钱买么看看也舒服,这是趋向寂静吗?你到那种环境里想求寂静,更困难啊!听说有的大城市里的佛学院搬到郊区去了,因为他们也发现在城市里不行,心都不在修行上。虽说寂静主要还是心寂静。但是环境非常吵闹,你要心寂静,你也没这个水平啊,所以不得不讲究环境也要寂静。

戒定慧是通过闻思修来的

戒定慧是通过闻思修来的,不要听到由定发慧,就认为我现在不需要听法,只要定修好了,自然有智慧。你没有闻思修,你这个定也修不起来。况且由定发慧,这个慧是指悟到了一切事物的真相,就算像你想象的那样,你不听法,光修定,也成功了,可你修行过程中的经验、生活上的经验、明辨是非的经验、度众生的经验全没有。如果你要以这一套度末法时期众生,我看你也度不了。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