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10)           


世界名人谈佛教
 (10)

人生蓝图

佛教为人类设立了一个从生活中获取最高养份的人生蓝图。佛教是充满知识和才智的智慧宗教。佛陀从来没有为了使人改变信仰而说教,而是为了使每一位喜闻佛法者都能得以觉悟而施教。 —— 一位西方作家

A Plan for Living

Buddhism is a plan for living in such a way as to derive highest benefit from life. It is a religion of wisdom where knowledge and intelligence predominate. The Buddha did not preach to win converts but to enlighten listeners. ~ A Western writer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释迦牟尼创建的佛教

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思考了些什么问题呢?所悟道的内容又是什么呢?佛典的记载概括起来说:人事现象逃脱不了因果报应,人之所以有种种烦恼,归根到底是由于有了情欲贪爱,而之所以受情欲驱使产生贪爱的动机,从事种种活动,那是因为不明道理(无明),这样便循环往复于生死轮回之中,不得解脱。而要达到解脱,则必须遵循正确的方法。如果采用苦行的方法,则使人精神“恼乱”,无益于达到解脱;不修苦行而过着世俗的生活,则使人贪恋福乐,永远受苦。正确的方法是舍弃这两种偏执,而采取介于二者之间的做法(中道)。这些内容都包括在原始佛教教义的“四圣谛”、“十二因缘”和“八正道”之中。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正确的理解

三、人间有善、恶两种力量,在我们的人格里,这两种力量也同样存在。在传统的儒教中,对人性的善、恶始终存有争议,既有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又有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的论点,究竟孰是孰非呢?

从佛法来看,人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在我们的生命中,这两种力量是共同存在的。学佛就是要积极止恶,积极行善,要开发生命中善的力量,使我们的起心动念都和善法相应,使我们的慈悲念念增长。 (摘自《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济群法师著)

可以去哪儿学习?
 可以到哪儿研究?

就是指:一切法存在于结合“心”、“想”的活生生的六尺之躯中。就在这儿学习,而不是在学校、洞窟、森林、山上或寺院中学习,那些地方都是外在的!

我们再一次引用佛陀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就在这结合心、想【译注一】的六尺之躯内学习”(泰本巴利藏第21 册62 页),也就是在这结合“心”、“想”的身体中学习。这六尺之躯要随着“心”、“想”活动才成为活生生的“人”,“心”存在就能思考、认知,“想”存在就能醒觉。

如来(Tathagata)曾开示世间(world)【译注二】、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当他说到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就是指:一切法存在于结合“心”、“想”的活生生的六尺之躯中。就在这儿学习,而不是在学校、洞窟、森林、山上或寺院中学习,那些地方都是外在的!

【译注一】依照佛使尊者著,曦比丘等译《人类手册》第五章〈五蕴〉:“‘想’是一种自觉,有如在醒觉中的感觉,称为有着良好的记忆和有觉知,不会有迷醉入睡的情形。‘想’是一种在觉知中去认识‘什么是什么’,‘想’有着良好的觉醒使我们不迷醉、不昏沉。”

【译注二】“世间”依本节第三段,通“苦”之意。 

                   (摘自《一问一智慧》佛使尊者著)

 弘一法师演讲录

六、天台宗

又名法华宗

六朝时此土所立,以法华经为正依。至隋智者大师时极盛。其教义,较前二宗为玄妙。

隋唐时盛。

七、华严宗

又名贤首宗

唐初此土所立,以华严经为依。至唐贤首国师时而盛,至清凉国师时而大备。此宗最为广博,在一切经法中称为教海。

宋以后衰,今殆罕有学者,至可惜也。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