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11)           


世界名人谈佛教
 (11)

来——看

佛教的信总是个知见问题,而非相信问题。佛的言教被形容为“来——看”,请你来看,而不是来相信。—— 罗《佛陀的启示》

Come and See

Buddhism is a always a question of knowing and seeing,and not that of believing. The teaching of the Buddha is qualified as Ehi—Passiko,inviting you to come and see,but not to come and believe.~Ven. Dr. W. Rahula, “What the Buddha Taught”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释迦牟尼创建的佛教

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以后,决定开始宣传自己的学说,以期人人成佛,个个得道。首先想到的是阿罗逻伽蓝和郁陀罗摩子二位大仙,可是后来知道已经去世了,只好把这个念头取消。继而想到的是曾经随他过着苦行生活的五个随从,并知道他们正在波罗奈的鹿野苑中,于是决意去找他们,他接受了路过商队的献食,便向波罗奈进发。途中遇到了一名叫优波迦的苦行外道,见到佛陀威严相好,不知不觉地生起恭敬心,用很恭敬的礼节站在路旁,并请佛陀开示。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正确的理解

正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遥想当年,白居易在向鸟巢禅师问法时,禅师正是以此偈作答,可见其意义重大。佛法固然博大精深,但在具体的行持中,又要从我们身边的点滴做起,勿因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声闻乘的行者强调持戒,也就是“诸恶莫作”,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消极地持戒,但我们要了解,持戒本身就是行善的一种方式。(摘自《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济群法师著)

可以去哪儿学习?
 可以到哪儿研究?

要把学校建在心里,把大学设在身中,而后去学习、研究、分析、探索,去发现世间的实相:世间如何生起?世间如何引生痛苦?什么是世间的灭尽?怎样的修行道路能让世间灭尽?这就是所谓的“四圣谛”。其中,佛陀有时用“世间”(world)这个字,有时用“苦”(dukkha)这个字。

“世间”或“苦”是什么?“集”——苦的起因是什么?“灭”——不苦,什么是没有动乱的世间?“道”——如何修行?这一切都得从身体中发现,不在其他地方。如果在书本、传闻、文字等地方发现它,那是虚幻不实的。相反的,一旦在这结合“心”、“想”的六尺之躯中寻找、发现到它,那才是真实不虚的。

所以,若被问及在哪儿学习,应说:“就在这结合‘心’、‘想’的六尺之躯中学习。” (摘自《一问一智慧》佛使尊者著)

 弘一法师演讲录

八、禅宗

梁武帝时,由印度达摩尊者传至此土。斯宗虽不立文字,直明实相之理体。而有时却假用文字上之教化方便,以弘教法。如金刚、楞伽二经,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也。唐宋时甚盛。

               九、密宗

  又名真言宗

唐玄宗时,由印度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先后传入此土。元后即衰。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谤,至堪痛叹。余于十数年前,唯阅密宗仪轨,亦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愿诸君不可先阅仪轨,应先习经教,则可无诸疑惑矣。

十、净土宗

始于晋慧远大师,依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而立。明季时,此宗大盛。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别。而大乘之中,复有种种不同。吾人于此,万不可固执成见,而妄生分别。因佛法本来平等无二,无有可说,即佛法之名称亦不可得。于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种种差别佛法者,乃是随顺世间众生以方便建立。因众生习染有浅深,觉悟有先后。而佛法亦依之有种种差别,以适应之。譬如世间患病者,其病症千差万别,须有多种药品以适应之,其价值亦低昂不等。不得仅尊其贵价者,而废其他廉价者。所谓药无贵贱,愈病者良。佛法亦尔,无论大小权实渐顿显密,能契机者,即是无上妙法也。故法门虽多,吾人宜各择其与自己根机相契合者而研习之,斯为善矣。(完)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