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12)           


世界名人谈佛教
 (12)

人类的宗教

佛教将像日月那样永远与人类共存于这个世界上。这是因为,佛教是人的宗教,是全人类的宗教。 ——斯里兰卡总理,班达奈拉克夫人

Religion of Man

Buddhism will last as long as the sun and moon last and the human race exists upon the earth, for it is the religion of man, of humanity as a whole. ~Bandaranaike, Former Prime Minister of Sri Lanka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释迦牟尼创建的佛教

这是释迦牟尼成道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道者,当佛陀看到优波迦真诚的态度,便很慈和的告诉他说:“我是自悟而正觉的,没有什么师承,也没有什么同学朋友共同参究,现在我已永断三毒、五欲,别人所没有得到的,我已经得到;别人没有觉悟的,我已经觉悟了。我的内心清净如莲花,不为污泥所染。从现在开始,我将引导在迷途上的人,走上光明平坦的解脱大道。我此刻就要去鹿野苑,第一次宣说我的佛法。”

优波迦听完了佛陀所说的话,连声称赞,约定将来必定做佛陀的弟子,说后就分道而去。(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正确的理解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不杀生,我们就不必担心自己会受到他人的伤害;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不偷盗,我们就可以夜不闭户;如果每个人都不去邪淫,就少了许多家庭的纠纷;如果每个人都不妄语,我们就不必担心会上当受骗;如果每个人都不饮酒,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很多的悲剧都可以避免发生。(摘自《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济群法师著)

也许有人想更了解佛法而问我们:
      可以用什么比喻“法”?

“法”是筏,是载我们度彼岸的工具,一旦到了彼岸,并且上了陆,我们就不可能还愚蠢地背着筏。这在教导我们要以正确的方法使用它,而不要因执著它,以致忘了自己。
                       (摘自《一问一智慧》佛使尊者著)

药师如来法门略录

戊寅七月在泉州清尘堂讲

药师法门依据药师经而建立。此土所译药师经有四种:

(一)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脱经一卷,即大灌顶神咒经卷十二,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又相传有刘宋慧简译药师琉璃光经一卷今已佚失,或云即是东晋所译之灌顶经。

(二)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隋达摩笈多译。

(三)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唐玄奘译。此即现今流通本所据之译本。现今流通本与原译本稍有不同者有增文两段,一为依东晋译本补入之八大菩萨名,二为依唐义净译本补入神咒及前后文二十余行。

(四)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唐义净译。前数译惟述药师佛此译复增六佛故云七佛本愿功德经,以外增加之文甚多。西藏僧众所读诵者为此本。
                          (摘自《弘一法师演讲录》)

佛教道德观
释隆莲

于“人无我”,或说“四大无我”,就是承认人是物质构成的,除了物质无所谓我,很接近唯物观点。说五蕴无我,也就是说除物质和精神之外没有我。而五蕴中精神活动的产生,仍离不开物质的根(眼耳鼻舌身等器官)和境(色声香味触等外境)。佛教基本的认识论还是唯物的。人是由四大(或五蕴)等构成,故缘生非实有(非如凡夫所执而有)。四大、五蕴,皆由缘生,亦非实有。于非实有,计为实有,更于其上起断常、苦乐、净不净等计执,皆是颠倒。如是颠倒不离,必不能出生死。故中观宗认为小乘亦须通达法无我,其不同于大乘者,只是缺乏“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而已。大乘佛教的道德观,是以菩提心为首导,以无我慧为方便(如果没有无我慧,便不能不畏生死,不住涅槃),悲智无尽,利生无尽,方为称佛本怀。(摘自《法音》1991年第4期)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