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15)           


世界名人谈佛教
 (15)

佛教不是狂热正义的宗教

我们可以断言,佛教是唯一不带任何狂热正义色彩的宗教。学佛的目的在于锻炼和熏习人的心智和自控能力,而不是叫人以权力、金钱来诱使他人归信自己的宗教。佛陀仅向人们展示了一条完全取决于每一个人自己是否实践的解脱之道。
                           ——罗克希米· 那兰苏

No fanaticism

Of Buddhism alone can it be affirmed it is free from all fanaticism. Its aim being to produce in every man a thorough interal transforming by self-conquest, how can it have recourse to might or money or even persuasion for effecting conversion? The Buddha has only shown the way to salvation, and it is left to each individual to decide for himself if he would follow it.   ~Prof.Lakshmi Narasu,“The Essence of Buddhism”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释迦牟尼创建的佛教

根据现代众多学者的研究,认为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并不是一开始就宣说“四圣谛”的,必然是首先批判苦行和欲乐,从讲释中道观开始的。这是合乎事实和客观规律的,因为憍陈如等五人是看到释迦牟尼放弃苦行后才离开他们的,佛陀以钻火为喻解说:“譬如钻火,如果浇以冷水,就没有照破黑暗的功用;当知钻取智慧之火也是如此,如果于中浇以苦乐之水,智慧之光自然不会播放,生死黑暗不能灭。假定舍苦乐两边行于中道,内心得到安定,堪修八圣道,老病死患就可远离。我就随顺中道而行,所以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正确的理解

四、佛教徒要完善人格,济世度人:我们要想像佛菩萨那样去济世度人,首先必须完善我们的人格。而完善人格,又必须从克服自身的烦恼做起。

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是因为生命中有很多的烦恼。烦恼是六道轮回的主要根源。人生的烦恼来自于生命的内在而不是外在的环境,客观条件只是引发烦恼的外缘。面对逆境,是否生起烦恼,与我们的观念和修养有关。
                    (摘自《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济群法师著)

     脱离“空”的轨道,不是如来的说法

佛陀说:“诗人、学者所作的诗偈或论文,纵使辞藻华丽、音韵和谐,若脱离‘空’的轨道,就与‘空’不相应。 ”(泰本巴利藏第 22 册, 132 页),请记住其中重要的字句:脱离“空”的轨道、与“空”不相应,这就是指后期弟子革新的说法,不是如来的说法,它是劣等的。

如来的说法必定与“空”相应,若是后期佛弟子革新的说法,就与“空”不相应,脱离“空”的轨道。如果我们期望找到佛陀所教示最原始、无上的法,除透过“空相应法”或“空”之外,就没有其它的方法了。(摘自《一问一智慧》佛使尊者著)

药师如来法门略录

戊寅七月在泉州清尘堂讲

灵感事迹甚多如旧录所载,今且举近事一则如下:

泉州承天寺觉圆法师,于未出家时体弱多病,既出家后二年之内病苦缠绵诸事不顺。后得闻药师如来法门,遂专心诵经持名忏悔,精勤不懈,迄至于今,身体康健,诸事顺利。法师近拟编辑药师圣典汇集,凡经文疏释及仪轨等,悉搜集之,刊版流布,以报佛恩焉。(完)(摘自《弘一法师演讲录》)

佛教道德观
释隆莲

汉地流传的菩萨戒,出于《瑜伽师地论·菩萨戒品》及《梵网经·菩萨心地品》,称为瑜伽戒及梵网戒。菩萨戒内容分为三大类:1.摄律仪戒,2.摄善法戒,3.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即七众各人所受别解脱戒。别解脱戒是菩萨戒的基础,受菩萨戒者必须先受别解脱戒。因为已经另有别解脱戒的戒本,且七众别解脱戒各各不同,故瑜伽菩萨戒戒本中,就不再另出别解脱戒条文。同时瑜伽戒中又有可以开性罪的条文,因此导致一部份人误认为学大乘的人,就可以放弃别解脱戒,这是绝大的误解。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