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30)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法终竟目的在出世,但众生根机利钝有别,病异药亦异;大体说:先以福舍罪,次以舍舍福。先以十善法对治十恶,次以智慧观照此十善法亦复虚妄不实,虽终日修善而心不贪著,所谓“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远离十不善法,是为诸恶莫作;力行十善(指积极的,如不杀生进而放生),是为众善奉行;行善但为助发真性,不贪著功德,是为自净其意。佛法浩瀚,此四句偈摄尽矣!兹再录一则经语,来发挥此四句偈含义——六十《华严》卷二十四:“……又深思惟:

——行十不善道,则堕地狱、饿鬼、畜生。(诸恶莫作)

——行十善道,则生人处,乃至有顶。(众善奉行)

——又是十善道,与智慧和合修行,若心怯弱,乐少功德,厌畏三界,大悲心薄,从他闻法,至声闻乘。(自净其意,下同)

——若行是十善道,不从他闻,自然得知,不能具足大悲方便,而能深入众因缘法,至辟支佛乘。

——若行是十善道清净具足,其心广大无量无边,于众生中起大慈悲,有方便力,志愿坚固,不舍一切众生,求佛大智慧,净菩萨诸地,净诸波罗密,入深广大行;则能得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乃至具足一切种智,具足佛法。” (完)
                     (摘自《法海点滴》惟明法师编述)

 释迦牟尼佛创建的佛教

 二、佛教僧团的形成和发展 ⑾

释迦牟尼在迦毗罗卫城随缘说法三个月,感化了不少的王族,使之信奉佛教。当他离去故国不久,忽然接到了净饭王病重的消息,又立即赶回迦毗罗卫城。由于受到佛陀的法雨滋润,净饭王安详去逝,享年97岁(一说93岁)。到出殡这一天,难陀、阿难、罗睺罗和佛陀一起抬棺,作为佛弟子给世人的榜样,亦显示学佛不是六亲不认,对于自己的父母还是要尽孝道的。(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佛教与人类⑤

所有的祭拜、祈祷仪式,都不是佛教的,不被佛教所接受的,那是一种滑稽的事,不能当作“皈依处”。佛教彻底的否定这种行持,认为神鬼灵物的祈祷祭拜及各种宗教仪式如洒圣水、洗圣水等,这种种的行为都不是皈依处,甚至一般宗教认为皈依处是创造万物的神或主宰天地万物、操纵人类的神,佛陀都一概否定。佛陀曾如此宣说:“智慧的行持,才能获得真正的利益。我们应该远离向天神祈求获得利益的愚蠢行为,因为天上的星月无法帮助我们。” (摘自《人类手册》佛使尊者著)

三国时代之佛教

1 魏之佛教

佛教初传入中国之事业,其在汉代,为翻译经典;其在魏代,为弘传戒律。魏都洛阳,承东汉之余绪;废帝芳嘉平二年(西元二五〇年),中天竺沙门昙摩迦罗来洛阳,于白马寺译出僧祇戒心,即摩诃僧祇律之戒本,更请梵僧,立羯磨法授戒,是为此土有戒律之始。废帝髦正元二年(西元二五五年),又有安息国沙门昙谛来洛阳,于白马寺,译出昙无德羯磨,即昙无德部四分律之受戒作法。天竺沙门康僧铠,亦以嘉平之未,来洛阳,于白马寺,译出郁伽长者所问经等。又、龟兹国沙门白延,又废帝髦甘露三年(西元二五八年)来洛阳,于白马寺,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等。

                     (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如来十种名号

9.天人师 是诸神与众人的老师,也就是三界大导师的意思。事实上不只是诸神与众生而已,佛陀是教化救度三界六道一切众生之导师的意思。

                       (摘自《佛教手册》宽忍编著)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