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34)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宝 经
 

234 这位无上者知道无上物,给予无上物,带来无上物。这位无上士教诲无上之法。在佛陀那里,能找到这种珍宝。但愿凭借这一真理,获得幸福。

235 旧业已铲除,新业不再生。他们心厌来生,毁弃种子,意志坚定,欲望无增,犹如一盏油灯。在僧团中,能找到这种珍宝。但愿凭借这一真理,获得幸福。

236 或是地上的,或是天上的,所有众生都聚集在这里。让我们向神和人崇敬的佛陀致敬,但愿获得幸福。

237 或是地上的,或是天上的,所有众生都聚集在这里。让我们向神和人崇敬的如来正法致敬,但愿获得幸福。

238 或是地上的,或是天上的,所有众生都聚集在这里。让我们向神和人崇敬的如来僧团致敬,但愿获得幸福。(摘自《经集》郭良译)

释迦牟尼佛创建的佛教

二、佛教僧团的形成和发展 ⒂

三、释迦牟尼所宣传的“四圣谛”教义,苦谛包括了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和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指出了苦从业生,业就是集谛,称之为世间因果。要想解脱种种痛苦,必须停止爱欲所生的业,从而获得绝对的精神解脱,这就是灭谛。要想得到绝对的精神解脱,需要用种种的方法去实践,这就是道谛。道谛包括了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灭是道的果,道是灭的因,称之为出世间的因果。“四圣谛”指出了人生处在痛苦之中,其原因何在?解脱的目标是什么?解脱的方法有哪些?表示出了对受痛苦的奴隶和下层人民的同情。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佛教与人类⑨

 

我们已经讲过,佛教的精华即是实践“什么是什么”的离苦方法。但是近代宗教的经典却增加了好多东西,一有机会就加进去;不论是哪一门的宗教都一样,我们的经典也遭受到同样的命运,因此就有好多新的论调,甚至有些与佛陀所宣说的灭苦无关的教理都存在着,这些由在家人去请示佛陀有关世间法的基本问题,佛陀也给予合理的答复,因此在家人应遵循的规矩和道德,才会记载在经典中。虽然在佛出世前,一般的哲理或行者的谚语、瑜伽的谚语、神明的谚语等,如果不违反一般的道德,可止恶行善,佛陀也赞同其为金玉良言,也被记载于后期的经典中。因为后人认为这些对当时代是必要的,为了要使更多的人来信仰和去恶行善,便大量的记载,且过份强调,因而使人沉迷在善业和功德中,这都记载在巴利经文中。(摘自《人类手册》佛使尊者著)

西晋时代之佛教

2 竺叔兰与放光般若

初、如檀等送般若之梵书正本,还归洛阳,后至陈留仓垣之水南寺。时河南清信士竺叔兰,本天竺人,博究众音,善于梵汉之语;又有于阗沙门无罗叉,稽古多学;乃以惠帝元康元年,共译出之,称为放光般若。至太安二年,沙门竺法寂,检取现品五部并梵本,与叔兰更共考检校写,迄永兴二年,始为定本。叔兰后于洛阳,自出异维摩诘经、首楞严经,其本并阙。

3 帛法祖与老子化胡经

惠帝时,有帛(一作白)远,字法祖。河内人。少出家,研味方等。于长安造筑精舍,以讲习为业。白黑宗禀,几且千人。祖通梵汉语,尝译惟逮弟子本、五部僧等经。又注释首楞严经;又有别译数部小经。祖每与道士王浮争邪正,浮屡屈,乃作老子化胡经,扬道抑佛。祖弟法祚,亦深洞佛理,尝注放光般若经,著显宗论等。
                       (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