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创建的佛教
三、原始佛教僧团的经济生活 ⑤
僧团的经济来源产生了变化,僧团的分配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因此后来在分配上有了“等分不等分”的变化。佛陀第一次在鹿野苑与五比丘最初组织起来的僧团是依“四依住”生活,但是在第二次吸收耶舍时,因耶舍的父母要爱子回家供养,也便请佛陀与五比丘,六人都接受了,这就首先破了“四依住”的例。“受请”不是乞食,“受衣”不是拾废布碎片制成粪扫衣,而是受上品成衣的布施了。释迦牟尼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也曾布施两件袈裟给佛陀,佛陀只留一件,另一件代为施僧。《四分律》卷7记载,有一次比丘遇贼,被盗失衣后到祇洹精舍,居士闻知,多持好衣到祇洹精舍施僧。被盗的衣显然不是粪扫衣,盗贼不会偷废布碎片制成的粪扫衣。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佛教与人类 ⒁
别依据他人说它是佛教就相信,这些“毒瘤”在佛入灭后即长出来了,而且向南北发展,还在不断的发育、茂盛中,直到二十世纪末,还散布着大片的毒瘤,这绝不是佛教。外道信徒指着这一块毒瘤为佛教,并评论着,这些是非常可耻、丢脸的。这些都是不合理、不公平的,因为它们不是真正的佛教,但却是佛教的肿瘤。我们必须要互相协助,宣扬佛教,成为别人的归依处,或为自己带来利益。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懂得正确地掌握佛教,不被披靡纠结的毒瘤所污染。
(一)道德观
若我们更细微的去观察,将能发现更严重的问题,我们必须更详细的去观察此问题:那即是:在正确的佛教中,虽称为是原始的教理,但却有各种经典中的解说、记载,使我们不能正确掌握佛教的实质。我觉得有必要向大家说明,在佛教中也有各式各样的立场和原理,当我们从哪一个立场来看佛教,就形成一个固定的立场。比如,以一个道德家的眼光来看佛教,就只是注意道德这一方面,或只有道德上的知识,那他将会把佛教看成纯粹是道德罢了!也就成了充满着圆满完善的道德言论。因为佛教有谈到功德和罪恶、善恶好坏、正直、孝顺、合作精神等等,这些都被视为道德,而且都记载在经典中,这称为佛教的道德观,而外国人多由道德入门而喜欢佛教。(摘自《人类手册》佛使尊者著)
东晋时代之佛教
④
安依般若经,探究空、无相法门,明本无义。如中观论疏云:“如道安明本无义,谓: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又云:“安公明本无者: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为此土发挥大乘空义之先驱;后其弟子慧远承之。
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又著有净土论六卷,今不传。于此土弘通净土法门,亦以安为其嚆矢;后慧远于庐山盛弘之。
安有弟子慧远、慧永、慧持、法遇、昙翼、昙徽、道立、昙戒、道愿、僧富等数千人,就中慧远尤著。(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