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39)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什么是佛教
 

《经藏》

《经藏》主要囊括了佛陀在各种场合下对僧众或居士所说的指导性经典。有几部是由舍利弗、目犍莲、阿难陀尊者等所讲,也被收列为经典,因为他们的言说得到佛陀的印证,所以也被恭敬为佛陀所说。绝大多数经典是佛陀为了众比丘的利益而说,主要涉及到圣洁的梵行和对佛法真卓的阐述。另外有好几部经典讲解了在家居士如何提高物质和道德生活,如《善生童子经》,着重讲了居士的责职和义务,也有一些针对儿童所说,有趣味的谈话。

《经藏》可以被比作是一部药典,因为这些经典是佛陀在各种场合下,为了契合各类众生的根机而阐说。表面看来,它们也许有相互矛盾之处,但是这些不应产生误解。因为佛陀所说是为了适合特殊的需要。例如,对于一个本质相同的问题,当提问者只不过是由于愚昧的好奇,他就保持沉默,但当他知道询问者是一诚实的追求真理之人,他就给予详尽的解答。 (摘自《觉悟之路》那烂陀长老著 学愚译)

 

释迦牟尼佛创建的佛教

三、原始佛教僧团的经济生活 ⑤

僧团的经济来源产生了变化,僧团的分配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因此后来在分配上有了“等分不等分”的变化。佛陀第一次在鹿野苑与五比丘最初组织起来的僧团是依“四依住”生活,但是在第二次吸收耶舍时,因耶舍的父母要爱子回家供养,也便请佛陀与五比丘,六人都接受了,这就首先破了“四依住”的例。“受请”不是乞食,“受衣”不是拾废布碎片制成粪扫衣,而是受上品成衣的布施了。释迦牟尼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也曾布施两件袈裟给佛陀,佛陀只留一件,另一件代为施僧。《四分律》卷7记载,有一次比丘遇贼,被盗失衣后到祇洹精舍,居士闻知,多持好衣到祇洹精舍施僧。被盗的衣显然不是粪扫衣,盗贼不会偷废布碎片制成的粪扫衣。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佛教与人类 ⒁

别依据他人说它是佛教就相信,这些“毒瘤”在佛入灭后即长出来了,而且向南北发展,还在不断的发育、茂盛中,直到二十世纪末,还散布着大片的毒瘤,这绝不是佛教。外道信徒指着这一块毒瘤为佛教,并评论着,这些是非常可耻、丢脸的。这些都是不合理、不公平的,因为它们不是真正的佛教,但却是佛教的肿瘤。我们必须要互相协助,宣扬佛教,成为别人的归依处,或为自己带来利益。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懂得正确地掌握佛教,不被披靡纠结的毒瘤所污染。

(一)道德观

若我们更细微的去观察,将能发现更严重的问题,我们必须更详细的去观察此问题:那即是:在正确的佛教中,虽称为是原始的教理,但却有各种经典中的解说、记载,使我们不能正确掌握佛教的实质。我觉得有必要向大家说明,在佛教中也有各式各样的立场和原理,当我们从哪一个立场来看佛教,就形成一个固定的立场。比如,以一个道德家的眼光来看佛教,就只是注意道德这一方面,或只有道德上的知识,那他将会把佛教看成纯粹是道德罢了!也就成了充满着圆满完善的道德言论。因为佛教有谈到功德和罪恶、善恶好坏、正直、孝顺、合作精神等等,这些都被视为道德,而且都记载在经典中,这称为佛教的道德观,而外国人多由道德入门而喜欢佛教。(摘自《人类手册》佛使尊者著)

 

 

东晋时代之佛教

安依般若经,探究空、无相法门,明本无义。如中观论疏云:“如道安明本无义,谓: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又云:“安公明本无者: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为此土发挥大乘空义之先驱;后其弟子慧远承之。

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又著有净土论六卷,今不传。于此土弘通净土法门,亦以安为其嚆矢;后慧远于庐山盛弘之。

安有弟子慧远、慧永、慧持、法遇、昙翼、昙徽、道立、昙戒、道愿、僧富等数千人,就中慧远尤著。(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