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42)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什么是佛教

《阿毗达磨藏》给意识作了诠释,以道德为标准,分析和分类了思想,列举了所有心智方面(一心所)的内容,详细阐述了每一意识的构成,精确地描绘了思想的生起。思维瞬间只有在《阿毗达磨藏》中得到解说,在当今心理学中没有与之相匹者。这对学习心理学的人来说深具特别的诱力。与个人解脱无关,但能引起学生们或学者们兴趣等旁枝末节的问题,都被有意识的搁置在一边。(摘自《觉悟之路》那烂陀长老著 学愚译)

 

释迦牟尼佛创建的佛教

三、原始佛教僧团的经济生活 ⑧

有了园林房屋,还需要种种用具,王及长者们布施供应,佛陀亦听受。这样比丘的住处也起了变化,从树下搬进了房屋。当然,坚持不受请、不受衣,树下宿住也是有的。有了园林便随之有了果园,佛陀也听许使人管理,在《四分律》卷四十三中有记载说:“尔时僧众得果园,佛言:听受。复不知谁当料理,佛言:若守僧伽蓝民、若沙弥、若优婆塞。彼守视人欲得分,佛言:应计食作价与食。”佛陀在王舍城竹园精舍中,影胜王施僧田千亩,佛陀听受后无人耕种,荒芜了田园,受到了世人的批评。释迦牟尼立即纠正,但僧人又不能去耕种,于是也“听使人耕种”。在分配上,依照当时僧团所在国家的法律,以分收法取得果实的权利,而僧团占有优先权,保证了僧团的利益。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佛教与人类 ⒄

(五)哲学与科学观

如果从另一方面去看,在佛教中还有哲学和科学上的知识。关于哲学,我定义为一些无法证明、也无法从试验中得出结论,但可运用一些理论原则来认清,这称为“哲学”。如果可以亲自证明,或利用物质的实验来证明,或者用“慧眼”来看清,则称为“科学”;如十二因缘法等深奥的知识,当我们还未悟出“法性”十二因缘即是哲学,但若已悟出“法性”,它即演变成科学了。又如无常、苦、空、无我,这些佛教徒熟悉的字眼,人们最多只能把它们当成是哲学上的词句,不能演变成科学,但在阿罗汉的境界,它即转变为科学,因为他是以自己的心境去看清万物,而不须借用因果理论来推论。我们可以分成两个观点来看佛教的一些原则,对一般人来说是哲学的,对阿罗汉来说则是科学。但无论如何,在佛教中,有某些部份是纯属于科学的,那即是现今的人可用理智或各种科学的测验方式来证明,特别是四圣谛等,如果有人以理智来研究探讨真理,它将会表现出科学状态,因为有些佛教原理并不像哲学那么抽象,这些不抽象的佛教原理是科学立场的。

                    (摘自《人类手册》佛使尊者著)

东晋时代之佛教

5 法显西行

继朱士行之后,西行求法之沙门甚伙,而西窬葱岭远届五天者,法显也。显、平阳武阳人,三岁便度为沙弥,二十岁受具足戒。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遂以姚秦弘始元年——即东晋隆安三年(西元三九九年),与同契慧景、道整、慧达、慧嵬等,共发迹长安,求法天竺,渡沙河,越葱岭,经六年,历三十余国,方达中天竺僧伽施国;自是遍巡佛迹;后至摩竭提巴连弗邑阿育王塔南天王寺。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是以远步乃至中天竺,于此摩诃衍僧伽蓝,得摩诃僧祇律,又得萨婆多律抄,亦皆师师口相传授,不书之于文字。复以此众中得杂阿毗昙心论、诞经、方等般泥洹经。又得摩诃僧祇阿毗昙论。故显住此三年,学梵书梵语,躬自书写。后至多摩帝国,即是海口,住二年,写经及画像。于是持经像附商人大舶,至师子国,亦住三年,复得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及杂藏本,并汉土所无。既而仍附商人大舶还东,冒风波抄贼,行九十日许,乃到一国,名耶婆提,停此国五月,复随他商人大舶,趣广州。义熙九年(西元四一三年)达青州。十年,入建康。十二年,于道场寺,与佛驮跋陀罗共译出大般泥洹经六卷,又译出摩诃僧祇律、方等泥洹经、杂藏经、杂阿毗昙心论等。后至荆州,寂于辛寺,年八十二,或云八十六。所著有天竺行记,世称为法显传,或佛国记。
                       (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