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创建的佛教
三、原始佛教僧团的经济生活 ⑨
这在《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卷九中有记载:
尔时,佛在王舍城竹园中。时影胜大王,以千亩田施与僧伽。时诸苾刍虽常食啖舍而不问,遂使良田并生茅荻。时影胜王,因自出游见而问曰:“此是谁田?并生茅荻?”
大臣答曰:“此是大王以千亩奉施圣众,彼收田实不为修理,由此荒废。”
王曰:“岂可由僧伽不与他分?”
答曰:“不与。”
诸苾刍闻,以缘白佛。佛言:“应与俗人作其分数。”
时诸苾刍所有田谷,并与耕人不自取分。佛言:“与准王法取分。”
然诸作人先持己分,弃谷而去。佛言:“应运稻谷令入寺中。”时诸作人先持己分,后持寺分。佛言:“先持寺分,己分方持。”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佛教与人类 ⒅
(六)文化观
如果要依照现代人所喜爱和崇拜的文化来观看,将会发现在佛教中有几个重点,都符合身和心的文化原则。有一部份的教诲适合普通文化,更多的教诲直接的属于佛教徒的文化,比起一般文化更为优良高尚。由于佛教中的法则有不同的立场,有道德上的立场、真理上的立场、文化上的立场、科学上的立场、哲学上的立场、心理学上的立场和更特别的是逻辑学的立场,所以佛教是一种没有固定式的哲理,比比皆是的立场尤其是在佛教的《俱舍论》中可以看出来。
但是无论如何,我要声明,在这众多的学说中,必须注意的是在宗教立场的佛教。如前所说的,在宗教眼光中是扼要的实践佛法,以了解万物的真相,直到能从沉迷染执中拔除出来,这一情形称为“佛教的真面目”,因此我们称为宗教立场的佛教。如果把佛教当做是真理或甘露法的立场来看,很多人将会感到惊讶,以宗教的眼光来看佛教会比较实际,用那简要而立刻可以实践的方法,来审察万物皆是无常、苦、无我,没有什么值得拿取,也不值得成为;或审察到底有哪一种事物执着后不会带来苦的?审察到内心已厌倦离欲,不再沦为万物的奴隶了,能自在的超越万物。能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支配万物。即使生活于世上还有这个身体,我们会以主人的身份去拿取、成为等,也都能看出它全是假有,不应沉溺染执。一位有觉智的人要常常觉察万物的真相和没什么能执取为“我”、“我所有”的,这才是真正进入佛教,它比普通的道德更有效,比那还不能实践而又深奥难明的真理来得好;比那推想、思考理论上的哲学,好争辩而不能熄灭任何烦恼的哲学来得好;比那为社会带来优良风范、可敬的行善更好。(摘自《人类手册》佛使尊者著)
东晋时代之佛教
⑧
6 苻姚二秦之佛教
西晋末叶,五胡十六国蜂起,长安占往还西域之要冲,都于此处之苻秦(五胡十六国之前秦为苻氏所创,故别称曰苻秦。起西元三五一年,讫三九四年)。姚秦(五胡十六国中之后秦为姚氏所创,故别于苻秦,称曰姚秦。起西元三八四,迄四一七年)二代,佛典之译事甚盛。然在苻秦,不出小乘范围;姚秦时,罗什广译大小乘经论,始面目一新。(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