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43)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什么是佛教

《阿毗达磨藏》概括地讨论了物质存在,但不是针对物理学家而言。它解释了物质的基本单位、物质属性、起源,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但它又没有力图讲授物质与精神的系统性知识,对所谓有情的这两个相待的因素作了一番剖析,帮助人们认识物质的本来面目。因此哲学性在这些方面得到发展。以此哲学为基础,演发了一种道德体系,以期实现最终的目标——涅槃。正如罗斯戴维斯女士所说:“《阿毗达磨藏》论述了,一.我们所发现的,i.内在的,ii.外在的;二.我们希望发现的。”

《经藏》包含了一般性的佛法,而《阿毗达磨藏》包括了最高佛法。

绝大多数佛法的弘扬者一般都承认,若要全面的弄懂弄通佛法,《阿毗达磨藏》的知识至为重要,它是打开实话大门的钥匙。

《阿毗达磨藏》由如下七本书组成:

1.《法聚论》2.《分别论》3.《论事》4.《人施论》5.《界论》6.《双论》7.《发趣论》(摘自《觉悟之路》那烂陀长老著 学愚译)

 

释迦牟尼佛创建的佛教

三、原始佛教僧团的经济生活 ⑨

这在《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卷九中有记载:

尔时,佛在王舍城竹园中。时影胜大王,以千亩田施与僧伽。时诸刍虽常食啖舍而不问,遂使良田并生茅荻。时影胜王,因自出游见而问曰:“此是谁田?并生茅荻?”

大臣答曰:“此是大王以千亩奉施圣众,彼收田实不为修理,由此荒废。”

王曰:“岂可由僧伽不与他分?”

答曰:“不与。”

刍闻,以缘白佛。佛言:“应与俗人作其分数。”

时诸刍所有田谷,并与耕人不自取分。佛言:“与准王法取分。”

然诸作人先持己分,弃谷而去。佛言:“应运稻谷令入寺中。”时诸作人先持己分,后持寺分。佛言:“先持寺分,己分方持。”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佛教与人类 ⒅

(六)文化观

如果要依照现代人所喜爱和崇拜的文化来观看,将会发现在佛教中有几个重点,都符合身和心的文化原则。有一部份的教诲适合普通文化,更多的教诲直接的属于佛教徒的文化,比起一般文化更为优良高尚。由于佛教中的法则有不同的立场,有道德上的立场、真理上的立场、文化上的立场、科学上的立场、哲学上的立场、心理学上的立场和更特别的是逻辑学的立场,所以佛教是一种没有固定式的哲理,比比皆是的立场尤其是在佛教的《俱舍论》中可以看出来。

但是无论如何,我要声明,在这众多的学说中,必须注意的是在宗教立场的佛教。如前所说的,在宗教眼光中是扼要的实践佛法,以了解万物的真相,直到能从沉迷染执中拔除出来,这一情形称为“佛教的真面目”,因此我们称为宗教立场的佛教。如果把佛教当做是真理或甘露法的立场来看,很多人将会感到惊讶,以宗教的眼光来看佛教会比较实际,用那简要而立刻可以实践的方法,来审察万物皆是无常、苦、无我,没有什么值得拿取,也不值得成为;或审察到底有哪一种事物执着后不会带来苦的?审察到内心已厌倦离欲,不再沦为万物的奴隶了,能自在的超越万物。能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支配万物。即使生活于世上还有这个身体,我们会以主人的身份去拿取、成为等,也都能看出它全是假有,不应沉溺染执。一位有觉智的人要常常觉察万物的真相和没什么能执取为“我”、“我所有”的,这才是真正进入佛教,它比普通的道德更有效,比那还不能实践而又深奥难明的真理来得好;比那推想、思考理论上的哲学,好争辩而不能熄灭任何烦恼的哲学来得好;比那为社会带来优良风范、可敬的行善更好。(摘自《人类手册》佛使尊者著)

 

东晋时代之佛教

6 苻姚二秦之佛教

西晋末叶,五胡十六国蜂起,长安占往还西域之要冲,都于此处之苻秦(五胡十六国之前秦为苻氏所创,故别称曰苻秦。起西元三五一年,讫三九四年)。姚秦(五胡十六国中之后秦为姚氏所创,故别于苻秦,称曰姚秦。起西元三八四,迄四一七年)二代,佛典之译事甚盛。然在苻秦,不出小乘范围;姚秦时,罗什广译大小乘经论,始面目一新。(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