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45)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佛教是哲学吗?

赫罗卡利突斯(500—B.C)认为万物流逝,宇宙万有瞬息变化。他说,无恒久之事,一切皆在变化之中。他的名言是:人们不可能两次跳进同一溪流之中。皮持歌罗斯(532—B.C),教授了灵魂轮回说以及其它学说。迪斯卡特(1596—1650)宣称有必要在理智的怀疑下,检验一切现象。斯皮那兹(1632—1677)承认有一恒常存在的实体,同时认为一切存在皆是暂时的。在他看来,人们通过发现非暂时,非短暂,不变恒常,永存的知识体,战胜痛苦。伯克利(1685—1776)认为,所谓的原子只不过是一种形而上的臆造。休姆(1711—1776)通过分析思惟,得出结论:意识包含了川流变化的心智阶段。黑格尔(1770—1831)声称宇宙万有都在变化之中。叔本华(1788—1860)在他的《意志和观念世界》一书中,以西方形式展现了痛苦的真实以及原由。亨利伯格森(l859—1941)倡导变化之学说,强调了悟透力的价值。威廉杰姆斯(1842—1910)谈论了意识之流,否认了灵魂的存在。(摘自《觉悟之路》那烂陀长老著 学愚译)

 

释迦牟尼佛创建的佛教

三、原始佛教僧团的经济生活 ⑾

当时僧团的分配情况,基本上是共得共分。别得别受,即所谓的“利和共分”,在僧团中没有高下、平等分配,但这只限于比丘与比丘尼二众。所以,“佛言:苾刍,苾刍尼应平等。”僧团中还有沙弥、沙弥尼和式叉摩尼(学法女)三众,对他们的分配,这就有些差别了。食物是平等分给,这是最基本的保障。对于衣服等用具的分配,据《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卷7记载说:“若求寂男(沙弥)、求寂女(沙弥尼)三分与一,式叉摩尼二分与一,欲受戒人亦二分与一。”

当然,现在所引用的都是律典中的资料,用以去探索原始佛教僧团的经济情况,律典的编制是在佛陀涅槃之后的集结中完成的。但所反映出来的具体情况,可能有些历史的出入,也可以说明一些佛陀住世时代僧团的经济来源与分配,从而可以窥见当时僧团的全部经济生活与变化的过程,以及从经济生活中反映出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佛教与人类 ⒇

最后,我要恳请各位注意另一个特别的部份,即是当我们进入佛教的实质,能运用这艺术来支配生命时,好的方面能使我们以佛法来排遣生活,而不再寂寞空虚,继而产生厌恶或怖畏感。人们常说,如果烦恼熄灭后,生活将平淡没有趣味,或说没有欲望追求,我们将不能做任何事了,会成为一个无法思考的人。但实际上能真正奉行佛教艺术生活的人,将能时时地游戏于佛法中,生活在悦乐中。我们应该做一位胜利者,四周的人、事、物,当它们进入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时,必定会战败,而且被我们降服。我们应该战胜万物,不让它们带来污垢和迷惑。我们应常常有这样的观念,把佛教看成是精神的娱乐场所。

精神乐园

有人说佛教的办公室在道场和寺院中,这些地方即是精神的娱乐场所,人们可以从这些地方获得精神上,或意识上所需求的粮食。那些被烦恼驱使的人,也必须有眼耳鼻舌身的粮食,但必需适当地寻找更高境界的人,不需要眼耳鼻舌身的粮食。因为他们已有了清净心,已自由自在,并且能游戏于佛法之中,当他安住在事物之中,喜欢就自然流露了。
                        (摘自《人类手册》佛使尊者著)

 

东晋时代之佛教

7 禅数之学 ②

后适洛阳,研讲阿含等,遂博明汉语,方知先所出经,多有乖失,乃更译出阿毗昙心论及鞞婆沙,又改定先出众经。寻南度,入庐山以晋太元中,于般若台,改译阿毗昙心及三法度。隆安元年,至建康,讲阿毗昙,更与罽宾沙门僧伽罗叉,重译中阿含,此本现不存。

当时笔受宣译者,竺佛念与慧嵩也。佛念、凉州人,精通梵汉音义。于苻姚二代,为译人之宗。其后、自译出菩萨璎珞、十住断结、菩萨处胎等经。慧嵩亦当时学者。

时又有罽宾昙摩耶舍,以隆安年中,来广州。善诵毗婆沙律,时人号为大毗婆沙。至义熙年中,入长安,会有天竺沙门昙摩掘多,亦来关中,因以弘始九年,应姚兴之请,共译出舍利弗阿毗昙论。(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