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创建的佛教
三、原始佛教僧团的基本精神 ①
宗教是建筑在群众信仰的基础上,已经生起了信心的人要使其巩固和增长,摄受群众的信仰心是佛教僧团制度基本要求之一。起初,释迦牟尼为出家弟子提出了“法味同受”,“财利共享”的原则。直到人数渐渐地多了起来的时候,佛陀就开始制律,使他们成为和合之僧伽,并提出了“以法摄僧”。
最初的制律是从“断疑生信”,因事制律的。比丘挖土搅泥盖房伤了虫,人们反映:比丘太不仁慈了,伤众生命;于是佛陀制比丘不得掘地戒。比丘夏天游行人间踏死生草,人们反映:草有生命,太不仁慈;于是佛陀制比丘不得踏生草戒。比丘担羊毛行,人们反映:云何清净比丘如同商贾;于是佛陀制比丘不得担羊毛戒。比丘立小便,人们反映:比丘像畜牲立小便;于是佛陀制比丘不得立小便戒。诸如此类的,佛陀是为了防止社会讥嫌所制定的戒条,这些都是生活上的细节,而人们的这些反映,笔者认为多数不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后来佛陀也认为这些戒法是细微戒而可舍弃的。原始佛教的戒律法。可以说是以“五戒”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因此,五戒和二十犍度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戒律。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佛教与人类
(22)
如果我们对自己想要拿取、成为的正贪爱着,能当下看清它是无常、苦、无我的,如此,不论在任何一种的情形下,都能心平气和,清凉寂静,这就是更高境界的消遣娱乐,能获得法喜充满的法味。因此我要说明这观念,以便看出佛教是精神上、心灵上的娱乐场所。
你们在学习研究时,把佛教看成是低级的哲学、道德、礼学、艺术、文化也好,或者以高级的真理或甘灵法的立场来看也好。但是,最大的利益,必定是从宗教的立场来观察佛教,除此以外的部份是些肤浅的知识,它不能直接地谈到精神或心灵,又能给予你们知识和理论,最多只使你们成为哲学家,不能解除任何的烦恼。如果我们要成为一个清净、光明、寂静的学佛者,就必须直接进入“佛教的宗教”或“精神乐园”,才能使每件事有着佛教本质的法喜。(摘自《人类手册》佛使尊者著)
东晋时代之佛教
⑩
8 旧译时代之大家——鸠摩罗什法师
②
以弘始三年至十一年,凡八年间,译出摩诃般若、金刚般若、维摩、法华、阿弥陀等经,中、百、十二门及大智度等论。其所译经典之部数,出三藏记作三十二部三百余卷;历代三宝纪作九十七部四百二十五卷;开元释教录作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而用力弘通者,中、百、十二门——三论,尤为龙树中观,开三论立宗之端绪。又译出诃梨跋摩之成实论,建成实宗之基础。又与罽宾弗若多罗,共译有部之十诵律;三分始二,而多罗寂,乃与龟兹昙摩流支,页出余分;是为此土有广律之始。游于罗什之门者,称咨学三千,其中道生、僧肇、道融、僧睿、称什门四哲;各有著述。僧肇、僧睿继什弘法关中;道生还建康,道融还彭城阐教。龙树之法门,渐次传播于南北;
并时亦南弘成实,北尚毗昙。
(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