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48)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佛教是宗教吗?

一个佛教徒可以存有偶尔的怀疑,直到他证得第一圣果。这时,所有对佛法僧的疑虑会彻底消除。只有在达到这一境地时,一个人才成为真正的佛教徒。

佛教徒对佛陀的信心就像一个病者对名医,或学生对老师的信赖。虽然佛教徒把佛陀当成至高无上,指导清净之路的导师,而皈依礼拜,但是他没有卑躬地放弃自由。一个佛教徒不认为仅仅皈依了佛陀,或凭借自己信仰就可得到清净纯洁。即使佛陀也没有办法清洗他人的不净。严格地说,一个人不能纯洁或玷污他人。作为导师,佛陀也许是一种工具,而我们的纯洁就是我们自己的事。

在《法句经》中,佛陀说:

由己而行恶,由己而染污;由己不作恶,由己而清净,净不净依己,何能净他人。

佛教徒不是一本书或某个人的奴隶。他也不会因是一个佛教徒而牺牲自由思想。他绝对自由地实践自己的自由,开发知识,乃至自证佛果。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未来的佛陀。佛教很自然地把佛陀所说引述为权威,但佛陀本人却放弃了一切权威。
                   (摘自《觉悟之路》那烂陀长老著 学愚译)

 

释迦牟尼佛创建的佛教

三、原始佛教僧团的基本精神 ②

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础,但是五戒的戒目并没有什么稀奇突出之处。古印度各宗教都有五戒,而且都是大体相同的。现在分别列举如下:

一、佛教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二、摩奴法典的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非梵行(不淫)、不贪嗔。

三、包达夜那法典的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忍耐、不贪。

四、钱多佉耶奥义书的五戒:苦行、慈善、正行、不杀生、实语。

五、耆那教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淫、离欲。

六、喻伽派的五戒:勿杀、勿盗、勿淫、勿妄语、勿贪他人之所有。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佛教与人类 (23)

这一切都是在指出我们佛教有着各种立场,各种角度看法,有如从各种角度去看一座山,将会看到不同的形态、利益,这都依观者的观念而不同。虽然佛教的起因也由于怖畏,但不是愚痴原始人的怖畏,要祈求各种鬼神或奇异的自然现象,相反的,所怖畏的是不能获得人类所应拥有的最完善的事物‘涅槃’,能超越生老病死的逼迫,这就是各位所常见到的。真正的佛教不是书本、经典、宗教仪式,不是人们的告知和传说,不是依照道理来构思。真实的佛教是身口意的修习,怎样去熄灭烦恼。真正的佛教不必和书本、经文、宗教仪式及外在事物如神明、宇宙等发生牵连。但却把内在身口意的无明烦恼彻底熄灭,直到产生光明的的智见,自己能正确的做事,从始至终都没有苦,这才值得我们要理解的真正佛教;千万别迷失,把遮盖着的皮壳当成是佛教!(
                       (摘自《人类手册》佛使尊者著)

 

东晋时代之佛教

9 律典之翻译

与罗什同时来长安者,有佛陀耶舍,罽宾人。以弘始年中,至姑藏。罗什先从其受学;劝姚兴迎之。弘始九年来长安,以弘始十二年,译出四分律并长阿含经等,至十五年方讫。义熙八年,至庐山,预莲社,为十八贤之一。又、昙摩流支,西域人。以弘始七年来长安,与什共译十诵律都毕,研详考核,条制审定,而什犹恨文烦未善;既而什寂,不获删治。什之师卑摩罗叉,亦以弘始八年来长安;什寂,叉乃出游关左,于寿春石涧寺,盛阐毗尼;开什所译十诵本五十八卷为六十一卷,改最后一诵善诵为毗尼诵。顷之,南适江陵,于辛寺,开讲十诵;无作妙本,大阐当时。(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