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50)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佛教是宗教吗?

“但是,当你们自己明白这些事是不善,错误的,受到智者的谴责,做了这些事后,将导致毁灭和痛苦,然后你们要真正地拒绝它们。

“当你们自己知道,这些是善,无过,受到智者的赞美,做了这些事后,将导致利益和幸福,你们要以此为行住。”

佛陀在2500年前所说的这些富有智慧的格言,即使在开明的21世纪,仍然具有原始的动力和新鲜。

《法智论》运用通俗易懂的事例,以不同的语言,给予了同样的忠告:

“如智者在试金石上锻烧、敲打、磨擦以检验真金;同样的,你们在接受我的话语之前,要检验它们,不要仅仅因尊敬我而接受我的教法。”

佛陀告诫他的弟子们追寻真理,不要理会权威者的说教。
                    (摘自《觉悟之路》那烂陀长老著 学愚译)

 

佛教的宗旨 

佛法的根本要旨,在释尊凝炼为四圣谛的教诲中阐述得很清楚。四圣谛是:

(1)苦谛,有关世俗之一切本质皆苦的真理;

(2)集谛,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理;

(3)灭谛,关于灭尽苦、集之真理;

(4)道谛,审实灭苦之道,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之真理。

释尊不仅把痛苦和灭除痛苦当作其教诲的核心,而且以揭示心理上猛然觉醒的方式来对治痛苦这一问题。释尊从人的内心去追索痛苦的根源,首先是贪婪与执着,进而就是无明,即对世间实相与生俱来的无知。由于痛苦产生于自心,对治痛苦必须从自心开始,也就是用看穿实相的真知灼见来断除烦恼与妄想。释尊教诲的起点是充满苦恼、忧虑和悲哀的无明之心,终点是极乐的、光芒四射的、悠然自得的觉悟之心。
                      (摘自《觉悟之路网站》菩提比丘讲)

 

释迦牟尼佛创建的佛教

三、原始佛教僧团的基本精神 ④

10、瞻波犍度:说于瞻波国所起之僧中争事。

11、诃责犍度:又作羯磨犍度,说治罚恶比丘之法。

12、人犍度:又作僧忏悔法、别住法、别住犍度,说比丘犯罪而不覆藏时,对其训诲之法。

13、覆藏犍度:又作聚集犍度,说治犯罪比丘而覆藏者之法。

14、遮犍度:又作遮布萨法,说比丘说戒时,遮不如法之比丘不听列之法。

15、破僧犍度:又作调达事,说破法轮僧、破羯磨僧之事。

16、灭诤犍度:又作诤事法,说灭七种诤论之法。

17、比丘尼犍度:说比丘尼特殊之法。

18、法犍度:又作威仪法,就比丘之坐语默,说如法之威仪。

19、房舍犍度:又作卧具法,说比丘所住房舍或资具之法。

20、杂犍度:说除以上十九种犍度外之种种杂法。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南北朝时代之佛教 上 

南朝与佛教

1 宋代之译业 ②

求那跋摩,以其年寂。继天竺沙门僧伽跋摩,以元嘉十年至;时二众未备,景福寺尼慧果等,乃请僧伽跋摩为戒师,重受具戒。祇洹寺慧义,亦率其弟子慧基等,服膺禀戒,僧尼之受戒者,凡达数百人。更译出杂阿毗昙心论、萨婆多毗尼摩得勒伽等。又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以元嘉十二年至;寻于祇洹寺、东安寺、辛寺、道场寺等集义学沙门七百余人,译出杂阿含、大法鼓、楞伽、过去现在因果、央掘摩罗、相续解脱等经,及众事分阿毗昙论等,凡百余卷;讲华严数十余遍。(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