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51)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佛教是宗教吗?

大家承认,虽然在佛教中没有盲目的信仰,但是,也许有人会问,在佛教里佛教徒是否礼拜佛像,以及类似的偶像崇拜。

佛教徒礼拜偶像不是为了希求世间或精神的获取,而是恭敬它所代表的精神。一个佛教徒来到佛前,供花点香,不是献给佛像,而是献给佛陀。他这样做是一种感恩的表示,意念佛陀的善德,冥想鲜花的短暂。一个明了的佛教徒作意使自己感觉到高贵的佛陀就在身边;以此获得到追随他的启迪。

谈到偶像,伟大的哲学家康特一少林在《一个哲学家的旅行日记》中写道:“在这个世界中,我不知道什么能比佛陀像更加庄严的了。它是在可以视觉领域中最为圆满的精神体现。”

另外,佛教徒并不礼拜菩提树,而是把它当成觉悟的象征,因此而值得恭敬。

虽然这些外在形式的礼敬流行于佛教徒中间,但是佛陀不像天人一样受到礼拜。
                    (摘自《觉悟之路》那烂陀长老著 学愚译)

佛教的宗旨 

作为跨越其教诲起点到终点的桥梁,释尊提出了一条涉及八个方面的畅通、明确而又可付诸实践的修行之路,称为八正道。八正道从(1)对基本存在的实相持有正见和(2)对修行证悟的正思开始,然后通过(3)正语、(4)正业、(5)正命三个有关道德方面的修养,再深入到(6)正精进、(7)正念、(8)正定三个有关定慧方面的修持。一旦八个方面都修行圆满,修学者便能证悟存在的实相,成就修行之果,获得无漏智慧与全然解脱。(完)
                      (摘自《觉悟之路网站》菩提比丘讲)

释迦牟尼佛创建的佛教

三、原始佛教僧团的基本精神 ⑤

戒律的发展与演变,条文的具体内容,留待佛教的律学大德们去探究吧。佛陀所以制度,以法摄僧,有十种因缘:“摄僧;极摄僧;令僧安乐;折伏无羞人;有惭愧者得稳住持;不信者能信;正信者得益;于现法中漏尽;未生诸漏令不生;正法久住。”这就是释迦牟尼制定戒律的动机和目的,也可以说是佛教僧团制度的基本精神。五部律典中,都在卷首提出这十项基本原则,称之为“十句义”。

《四分律》说:“今说十句义,诸佛之戒法:令僧喜永安,摄取于僧故,不信者令信,已信令增长,断不持戒者,令邪道入正,惭愧者安稳,佛教得久住。”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说:“云何为十?一摄取于僧故,二令僧欢喜故,三令僧乐住故,四降伏破戒故,五惭愧者得安故,六不信令信故,七信者增长故,八断现在有漏故,必断未来有漏故,十令梵得久住故。”

《五分律》说:“何等为十?所谓:僧和合故,摄僧故,调伏恶人故,惭愧者得安乐故,断现世漏故,灭后世漏故,令未信者信故,已信者令增长故,法久住故。”

《十诵律》说:“摄僧故,极摄僧故,僧安乐住故,折服高心人故,有惭愧者得安乐故,不信者得净信故,已信者增长信故,遮今世漏故,断后世恶故,梵行久住故。”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南北朝时代之佛教 上 

2 南本涅槃与涅槃宗

初昙无谶于北方译出大般涅槃经,未几,传至南方;文言致善,而品数疏简,宋文帝敕慧观、慧严、谢灵运等,依法显译泥洹本,加之品目,文有过质,颇亦治改,是为南本涅槃,开涅槃宗,普弘于江南各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涅槃常住,无有变易”为宗。

3 齐高帝武帝与佛教

齐高帝武帝,亦厚于佛教:高帝尝于建元元年(西元四七九年),幸庄严寺,听僧达讲维摩经。 武帝尝敕法献、玄畅为僧主,分任江南北事。时定林寺僧柔、谢寺慧次等,弘讲成实,并约要撰抄成实论,其弟子智藏,僧旻、法云,继体绍述,讲习颇盛。
                       (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