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56)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佛教是不是一道德体系?①

佛教具备崇高的在家出家二众的道德准则,这些都大大超越了一般的道德教导。

戒仅仅是一基础阶段,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方法。它虽然极为重要,但是它单独不能引导人们趋至解脱或圆满清净。它仅是纯洁之路上的第一步。超越道德之上的是智慧。佛教的基础是戒律,智慧是其终究,这两种互相补充的功德如同鸟的两只翅膀。智慧好比一个人的眼睛。戒律好比其人的双脚。佛陀的称号之一就是两足尊——具足智慧和善德。

四圣谛构造了佛教的基础,其中最初三谛代表了佛法的哲学,第四谛,即佛教的道德,它以此哲学为基准。(摘自《觉悟之路》那烂陀长老著 学愚译)

☆☆☆☆☆☆☆☆☆☆☆☆☆☆☆☆☆☆☆☆☆☆☆☆☆☆☆☆☆☆☆☆☆☆☆☆☆☆☆☆☆

勿论出身

佛陀与佛教都否定婆罗门至上主义的思想,也都否定整个种姓制度,因此在所有的佛教教团里,绝无只因生于婆罗门族就必然被任为长老之事。世俗的阶级在佛教里是不受重视的,个人的出身和其身价根本毫无关联。

每个人在佛教里面都是平等的,这些彼此同等的人们各自有何价值?他们将受到敬重或卑视?这完全要看他们自己如何实践、如何作为、如何生存来决定。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因素能够决定个人的价值。

让我重复一次:个人的行为,才是个人成就的依据。

                   (摘自《日日是好日》释吉祥编著)

◇◇◇◇◇◇◇◇◇◇◇◇◇◇◇◇◇◇◇◇◇◇◇◇◇◇◇◇◇◇◇◇◇◇◇◇◇◇◇◇◇◇
释迦牟尼佛创建的佛教

三、原始佛教僧团的基本精神 ⑩

从这十项原则的基本精神,足以能说明原始佛教僧团制度的性质。从宗教角度讲,僧团组织是为了令正法久住、自度度人进行修道而求得绝对的精神解脱;若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佛陀时代的印度,是以婆罗门教为主的多宗教国家,释迦牟尼所创建的僧团组织是要和其他僧侣集团相对峙,而努力争取更多的社会群众的信仰。佛教是新兴的宗教,反对婆罗门教也是随顺潮流的自然形势。再就反对种姓制度来说,佛陀的教义以缘起论否定创主论;众生平等论否定梵天创造了不平等的四种种姓论。但释迦牟尼的教义是以宗教面貌出现,是宗教间的斗争,而不是阶级革命,也不可能引起当时的政权变革,相反的有利于巩固当时新兴奴隶制国家统治阶级的政权。当然,不能否认佛教僧团组织的活动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

南北朝时代之佛教 上 ⑧

9 大成天台宗之智者大师

如前所说,至是、印度佛教之一切法门,悉移植于东土,衍为南北佛教诸家。然,纳之于炉鞲而融冶之,以成立一家之教观者,陈末隋初之智觊也。觊、荆州华容人。生于梁大同四年。十八岁出家。寻就律学泰斗慧旷学律,兼通方等诸经。二十三岁,往大苏山,从慧思,受业止观。三十岁,诣金陵,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及玄义。止瓦官前后绵历八载,讲大智度论,说次第禅门,又著六妙门、小止观等。至德三年,应陈后主之请,再届金陵,居灵曜寺,讲大智度论及仁王般若经。后移居光宅寺。祯明元年,讲法华经,是即现存之法华文句。二年,陈为隋所灭,往憩庐山。隋开皇十一年,应晋王广之请,于扬州为授菩萨戒;广尊崇之,奉名为智者。翌年,归故乡荆州,于当阳玉泉山建寺;十三年于寺说法华玄义;翌年,更说摩呵止观。十五年,受晋王之请,入金陵,为撰净名义疏。十七年(西元五九七年)寂,年六十一。觊以释迦如来出世本怀,在法华经;于玄义,文句开释之;并详说摩诃止观,成一宗之教观二门。并此外之次第禅门等止观,维摩玄义及疏,金光明玄义及疏等;均寂后由弟子章安结集之。觊于三十八岁,陈大建七年,入天台山;后即入寂于是,故后世称为天台大师,称其宗曰天台宗。
                      (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