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66)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佛教的主要特色

快乐因缘法门

在《相应部》中,我们发现一意义重大,以快乐为因素的缘起法门。佛陀说:

“由苦至信,由信至悦,由悦至乐,由乐至寂,由寂至喜,由喜至定,由定而生如理知见,由如理知见而生厌,由厌而生无著,由无著而得解脱,由解脱而得欲灭,即为阿罗汉。”

这一重要经文清清楚楚地指出了怎样由苦至喜,最终达至解脱。
                   (摘自《觉悟之路》那烂陀长老著 学愚译)

☆☆☆☆☆☆☆☆☆☆☆☆☆☆☆☆☆☆☆☆☆☆☆☆☆☆☆☆☆☆☆☆☆☆☆☆☆☆☆☆☆

和谐中道的消费观 ①

1、两种极端的消费观

佛教认为,奢侈者和吝啬者对于幸福和享乐的理解各执一端,奢侈者把钱财花尽、无度消费视为幸福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吝啬者把积攒钱财、避免消费视为幸福和人生快乐的满足,两者殊途同归于拜金主义。在他们的眼里,金钱具有偶像的特殊价值,生活的目的就是快快装满自己的钱袋,人成为金钱、财富和欲望的奴隶。对于奢侈者,佛教用五种之“优昙钵果”作为比喻,而吝啬者,则被讥为饿死狗: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昙钵果,无有种子,愚痴贪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杂阿含经卷4)

超出个人收入或财力所能承受限度的消费支出,就是奢侈性消费,这种消费可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贪欲,而毫无节制,入不敷出;也可能是在某种资源的社会供给量有限的条件下,对该种资源过度消费。无论哪一种奢侈消费,都是只关注自己眼前物欲的满足,没有对未来长远的筹划,更没有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审视。一旦过分沉溺于物质财富的占有和消费之中,则必然是精神的贫乏和心灵的空虚。奢侈的消费通常会引发负债或其他社会问题,因此佛教称之为“无有种子”。(摘自《法音》2009年第3期 苑芳)

◇◇◇◇◇◇◇◇◇◇◇◇◇◇◇◇◇◇◇◇◇◇◇◇◇◇◇◇◇◇◇◇◇◇◇◇◇◇◇◇◇◇
佛教的四大魅力

与此相应,在唐代特别流行的净土宗也显得过于“易行”。这种势头积累到后来,已出现了禅风虚浮的严重后果。这也从反面说明,对佛教而言,持戒修行还是重要的,不能过于聪明、过于写意、过于心急。

由此我想到了弘一法师。他从一个才华横溢的现代文化人进入佛门,照理最容易选择禅宗或净土宗,但他最终却选择了戒律森严的南山律宗。我想,这是他在决意违避现代文化人过于聪明、过于写意、过于心急的毛病。这种选择使他真正成为一代高僧。

当然,历来一直有很多人只是为了追求安心、自在、放松而亲近佛门,本来就不存在修行的自律,那是另外一回事了。(余秋雨)

◎◎◎◎◎◎◎◎◎◎◎◎◎◎◎◎◎◎◎◎◎◎◎◎◎◎◎◎◎◎◎◎◎◎◎◎◎◎◎◎◎◎

南隋代之佛教  ②

3 净影慧远

远、炖煌人,十三岁出家。十六岁,往邺,博涉大小经论,而偏重大乘。又就昙隐律师习学四分律,后专师慧光之弟子大统法上,深究奥旨。及周武帝灭北齐,将准关陇,毁灭齐境之佛教,远力争之;不从,遂潜于汲郡西山,勤道无倦。大象二年,微开佛化,遂出而长讲少林。及隋文帝再兴佛教,开皇三年,敕授洛州沙门统。寻于洛阳置寺,名为净影,敕远居之。开皇十二年,敕知翻译,刊定词义。远长在讲肆,随讲出疏,纲目备具,文旨允当。又撰大乘义章,明佛法纲要。其年寂于净影,年七十。

4 异军特起之三阶教 ①

文帝朝,又有信行者,魏郡(相州)人。生于梁武帝大同六年(西元五四O年)。少出家。博涉经论;遂创所谓“三阶教”。立教之主眼,在“对根起行”四字;而以普佛、普法、为其教义之根柢。亦名三阶佛法,第三阶佛法。约时,分佛教为三阶:佛入灭以后,迄一千年,或一千五百年,为正法、像法,即第一阶、第二阶;其后为第三阶末法时代。(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