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67)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佛教的主要特色

佛教的忍辱

理解此四圣谛无须盲目的信仰,世俗之人可以自身经历第一二俗谛,证得果位的圣人可以体验后二圣谛。

佛法以此每一个人都能够亲身验证的事实为基础,而不是建立在对未知者的害怕之上。所以佛教是理智的,而且富有实用性。

佛法中,无一法非理智,无一法不可实践。佛陀修习了他所教之法,他启教了他所修习之法。在他的教导中,他最为强调的是修,一个人无法仅靠信条纯净自己。

《法句经》第十九偈言:

虽多诵圣典,放逸而不行,如牧数他牛,自少沙门分。
                   (摘自《觉悟之路》那烂陀长老著 学愚译)

☆☆☆☆☆☆☆☆☆☆☆☆☆☆☆☆☆☆☆☆☆☆☆☆☆☆☆☆☆☆☆☆☆☆☆☆☆☆☆☆☆

和谐中道的消费观 ②

吝啬则是珍爱金钱超过生命,即使拥有再多,依然舍不得以财富去帮助他人,不但舍不得造福社会,也舍不得给自己享用。佛教称这种人如“饿死狗”般不知自己受用,不知供给家属,不知供施作福,一味悭吝。殊不知当钱财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时,不过是些毫无意义的金属和纸片。吝啬不但无益于后世,现生家庭与社会中也不会安乐。

吝啬是丑恶的,但奢侈则更危险。吝啬使一切高尚的志趣消失,最终会对自己、他人和社会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产生妒忌,视为无意义。与此相反,奢侈虽然有慷慨的表现,但对个人和社会的生活完全是破坏性的,他在挥霍中或者丧失了获得生活资料的手段,以及后来不得不在不利的情况下铤而走险,导致不正当的、违背道德的获取金钱的手段和行为;或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由过度消费而损害他人获得基本消费的权利。
                       (摘自《法音》2009年第3期 苑芳)

◇◇◇◇◇◇◇◇◇◇◇◇◇◇◇◇◇◇◇◇◇◇◇◇◇◇◇◇◇◇◇◇◇◇◇◇◇◇◇◇◇◇
佛教的四大魅力

佛教的第四特殊魅力,在于强大而感人的弘法团队。

中国的诸子百家,本来大多也是有门徒的,其中又以儒家的延续时间为最长。但是,如果从组织的有序性、参与的严整性、活动的集中性、内外的可辨识性、不同时空的统一性这五个方面而论,没有一家比得上佛教的僧侣团队。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广大民众对于佛教的认识,往往是通过一批批和尚、法师、喇嘛、活佛的举止言行、服饰礼仪获得的。一代代下来,僧侣们的袈裟佛号,成了人们感知佛教的主要信号。他们的德行善举,也成了人们读解信仰的直接范本。佛教从释迦牟尼开始就表现出人格化的明显特征,而到了遍布四方的僧侣,更是以无数人格形象普及了佛教理念。

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也非常强大,但佛教的僧侣并不是神职人员,他们不承担代人祈福消灾、代神降福赦罪的使命。佛教僧侣只是出家修行者,他们以高尚的品德和洁净的生活向广大佛教信徒作出表率。(余秋雨)

◎◎◎◎◎◎◎◎◎◎◎◎◎◎◎◎◎◎◎◎◎◎◎◎◎◎◎◎◎◎◎◎◎◎◎◎◎◎◎◎◎◎

南隋代之佛教  ③

4 异军特起之三阶教 ②

约人,分上(一乘机)、中(三乘机)、下(世间机)三。约处,亦分秽土净土三。于第三阶末法时代,对戒见俱破之众生,救度正法像法二季众生之教法(一乘教三乘教),不能救度。偏信一佛一经之别法,为不当根佛法,非是学时。第三阶机之对根起行,唯合依普佛普法之佛法。所谓普佛,形像佛,经中所说佛外,亦含邪魔佛并一切众生。行后于相州法藏寺,舍具足戒,居大僧下,在沙弥上;亲执劳役,供诸悲敬;随远近处,凡有影塔,皆周行礼拜、绕旋、翘仰。门徒悉行方等结净,头陀乞食,日止一食,在道路行,无问男女,率皆礼拜。四远英达者,皆造论而诘问,行随事直陈,莫不顶受,通舍章疏,从其化及。开皇九年(西元五八九年)应召入京,仆射高颖,延住真寂寺,立院住之,前后望风,翕成其聚。 (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