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73)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佛教的主要特色

富者优婆离是尼键陀若提子的信徒。一次,他来到佛前,听了佛陀所说之法后,心中十分愉快,当即表示希望成为一个佛教信徒。但是佛陀却劝告他说:“善男子,多作彻底的调查,像你这样有名望的人应作谨慎的调查。”

佛陀如此意想不到的回答使优婆离十分感动,感到由衷的高兴,随即说道:

“世尊,如果我改变为其他宗教导师的信徒,他的弟子们将会领着我绕街游行,一路宣扬某某富翁放弃了早先信仰,改信了他们的宗教。但是,世尊却奉劝我作进一步调查,你的这些有益忠告更加使我高兴。”他感激地重复道:“我第二次请求皈依佛法僧。”

虽然他是因为信仰而成为一个佛教徒,但是一贯无碍大悲,无上忍辱的佛陀却规劝他根据自己以往的经历.继续护持他先前的宗教导师。

(摘自《觉悟之路》那烂陀长老著 学愚译)

☆☆☆☆☆☆☆☆☆☆☆☆☆☆☆☆☆☆☆☆☆☆☆☆☆☆☆☆☆☆☆☆☆☆☆☆☆☆☆☆☆

佛教的原则 ①

我所说的“佛教原则”,主要是专指能够增进佛法的修行原则。当我们对于是否应该继续推动、护持一种修行方法感到困扰时。这些原则,可运用在独自修行,以及解决疑问上。而这些原则,我将它分为两大类:第一、实践类──针对专心修行的人,第二、理论类──针对深入研究法的人。佛使比丘著

◇◇◇◇◇◇◇◇◇◇◇◇◇◇◇◇◇◇◇◇◇◇◇◇◇◇◇◇◇◇◇◇◇◇◇◇◇◇◇◇◇◇

佛教信的是什么 ②

道有大道、小道、正道、岔道,还有歪门邪道。岔道,要当心。邪道不能走,走也走不通。要走,就要走大道,正道。尤其要走正道。只有正道,才是光明的康庄大道。

道,也是理。人要讲理,也就是讲道。所以叫道理。道理有真道理、假道理。真道理,就叫真理。

什么是真理?判别真理,我想有五个条件。要符合这五个条件才是真正的真理:

①普遍性:不管你在香港、在大陆,在国内、在国外,在亚洲、在欧洲,在东方、在西方,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这个理都是适用的,这就叫普遍性。比如,生老病死,只要是人类,不管在何处,谁能避开?谁可替代?这就是普遍性。

(摘自《中国佛教论坛网》觉真)

◎◎◎◎◎◎◎◎◎◎◎◎◎◎◎◎◎◎◎◎◎◎◎◎◎◎◎◎◎◎◎◎◎◎◎◎◎◎◎◎◎◎
唐代之佛教 ②

2 太宗与佛教

太宗临朝,大弘佛化:尝于往日所在战场,立昭仁、昭觉、弘济、慈云、普济、等慈、昭福等寺,并官给供度,佛事弘敞。后更立兴圣、弘福、慈恩、瑶台等寺。又西天竺波罗颇密多赍梵本至,敕于胜光寺翻译。玄奘自西域还,敕译经于弘福寺、慈恩寺。弘福、慈恩,皆成于此时。又尝令天下诸州有寺之处,度有为僧尼,数以三千为限,务取德业精明,必无人可取,亦任其阙数。然太宗虽崇信佛教,尝诏谓老子李姓,是朕之祖,名位称号,宜在佛先。沙门智实、法琳等,诣阙申理,诏不许。驾幸洛阳,实等复抗辞力争,以道士虽冒宗老子,其实遵三张符水醮箓之事,不宜居释氏之上。敕宰相岑文本谕旨。实等固不奉诏,帝怒,杖实于朝堂,民其服,流之岭表而终。有讥其不量进退者,实曰:“吾固知已行之诏不复回,所以力争者,使后世知有僧耳。”闻者悦服。又有道士秦世英,扇动宫储,以法琳著论,讪毁祖祢,帝大怒,追琳辩对,放于益州,在道终殁。然十六年,帝幸弘福寺,为穆太后追福,自制疏,称皇帝菩萨戒弟子,谓寺主道懿曰:“朕顷以老子是朕先宗,故令居释氏先,卿等能无憾乎?”对曰:“升下尊祖宗,降成式,讵敢有怨?”帝曰:“佛老尊卑,通人自监;岂一时在上,即以为胜?朕宗自柱下,故先老子。凡有功德,佥同释门。往日所在战场,皆立佛寺;太原旧第,亦以奉佛。初未尝创立道观。存心若此,卿等应知”。(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