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85)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佛教的主要特色 (23)

佛教与无害

佛陀的无缘慈爱,不仅面向全人类,也恩及默默无闻的动物界。佛陀禁止了牲口祭祀,告诫他的弟子们要对所有众生,乃至在自己脚上爬行的蚂蚁等小生命也要施予慈爱。他教导说,没有一个人有权力伤害其他生命,因为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

比丘要实践慈爱,他被禁止挖地,或教他人挖,甚至他被禁止饮喝没有过滤的水。

阿育王,一个最伟大的佛教国王在石碑和石柱上写道:

“生命不可以生命为生,生有蝼蚁之草也不可焚烧。”

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必须对每一个众生施及慈爱,把自己同一切有情融合起来,不加任何分别。慈爱是佛教一大特征,这种慈爱要破除的是分裂人类关系的种姓、肤色、信条等阻碍。如果说,仅仅因为隶属不同的宗教,不同信仰之人不能象兄弟姐妹一样相聚一处,那么,这些宗教导师就肯定没有圆满他们的崇高使命。

(摘自《觉悟之路》那烂陀长老著 学愚译)

☆☆☆☆☆☆☆☆☆☆☆☆☆☆☆☆☆☆☆☆☆☆☆☆☆☆☆☆☆☆☆☆☆☆☆☆☆☆☆☆☆

佛教的原则

◎ 圣谛的原则

这个原则是帮助我们明了一切事实的真理,只是苦与乐而已,而我们应该知道的道理,也就是这些。愚痴会造成执着,执着会产生欲望,欲望会生起苦恼;知道苦是果,欲望是因、这就算是圣谛了,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事。以上的说明是四圣谛中的前面两个圣谛,为苦的道理。我们只要依着八支圣道或中道来修行,就能止息欲望,当欲望止息了,乐就会产生,苦也止尽了,就是涅槃。这是第三及第四个圣谛,属于乐的道理。

总而言之,第一圣谛是苦,是欲望的结果,应该认识;第二圣谛是苦之因,即欲望,应当远离舍弃;第三圣谛是灭苦,即减尽欲望,应该彻底实行;第四圣谛是灭苦之道路,即八支圣道,而“道”应该精进的培养,这四种圣谛,佛陀教导我们要在自己的身体里去探究。这样,将可找到无上的真理了!佛使比丘著

◇◇◇◇◇◇◇◇◇◇◇◇◇◇◇◇◇◇◇◇◇◇◇◇◇◇◇◇◇◇◇◇◇◇◇◇◇◇◇◇◇◇
佛教信的是什么

在佛教中,还有一个“行者”(实践者)的区分:重信的“信行人”是钝根,重解的“法行人”才是利根。愿我们大家都是上上利根,都是由理解而实践的法行人。

可见,由理解而实践,这是信奉佛教的根本,是正信,也是智信。佛教之道,正信之道。

我在这里,也不能不提到“迷信”这个词儿,被“科学”借用过去了。今天有了科学,很时髦,以为“科学”就是不迷信,就是反对迷信。这样的说法和想法,我认为,是不全面的,有问题的。我们“迷信”科学,误解科学的人还少吗?有很多人只是相信科学,或信仰科学,却不是懂得科学。(摘自《中国佛教论坛网》觉真)

◎◎◎◎◎◎◎◎◎◎◎◎◎◎◎◎◎◎◎◎◎◎◎◎◎◎◎◎◎◎◎◎◎◎◎◎◎◎◎◎◎◎
唐代之佛教

10 四分律宗三家与大乘四分律宗之南山律师 ②

宣、丹徒人,一作长城人。以隋开皇十六年(西元五九六年),生于长安。十五岁,依日严寺智頵受业,翌年出家(一说十七岁)。大业十一年,从道洪之弟子弘福寺智首受具,研钻律学。唐武德七年(西元六二四年),入终南山,居紵麻兰若,始制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贞观元年,制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年,行般舟三昧。同年,出游,涉诸方,广求诸律之异传。九年,到魏郡,访法励,咨决疑滞。寻再治行事钞。又著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并疏,四分律含注戒本并疏。十九年,玄奘翻经弘福,被召列译场,笔受润文,推为上首。此年又撰四分律比丘尼钞。行事钞,戒疏,业疏(羯磨疏),拾毗尼义钞,比丘尼钞,世称南山五大部。永徽元年,再入弘福参译经。及三年,西明寺成,诏宣充上座。当玄奘入西明从事翻译,宣亦预之。高宗乾封二年(西元六六七年)寂,寿七十二。世称南山律师。所著,除五大部外,有:量处轻重仪,释迦方志,集古今佛道论衡,大唐内典录,续高僧传,广弘明集等。(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