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92)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什么利益⑥

随后佛陀再告诉诸比丘说,对于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及饮酒、服用麻醉品的愚人,他在今世就会遭受三种痛苦:一、当看到别人聚在一起讨论时,他以为别人是在讲他所造的恶事。二、当看到犯人被国王命人以种种刑罚折磨时,他这个也犯下同类罪恶的愚人就会感到害怕。三、当在椅子、床或地上休息时,他在过去所造的恶业淹没了他。当时那愚人就想:“我没有做过好事、没有造过善业、也没有为自己建立了防止痛苦的保护所,我造了恶业、做了残忍的事、邪恶的事。在死后,我将会去到没有做过好事、善业、也没有为自己建立防止痛苦的保护所、造了恶业、做了残忍的事、做了邪恶的事的人的去处。”

过后,佛陀再说:

“造身语意恶行的愚人在身体分解而死之后,即会堕入恶道、苦趣,甚至是堕入地狱。

如果要正确地形容某件事为‘这是人们完全不希望、不愿与不要的’,那即是地狱。而其地狱可怕的程度强得难以用任何譬喻完整地形容。”

说到这里时,有位比丘问世尊道:“世尊是否可以给个譬喻?”

(摘自《菩提资粮》帕奥禅师)

☆☆☆☆☆☆☆☆☆☆☆☆☆☆☆☆☆☆☆☆☆☆☆☆☆☆☆☆☆☆☆☆☆☆☆☆☆☆☆☆☆

佛法的两面性 ①

初遇佛法,我们面临一个悖论:在智力上,它冷静、现实、非教条,令自由思考者心悦。在世界观与方法论上,它几乎还具有科学性。但是我们若走进活生生的佛法内部,不久便发现它还有另一副面貌,似乎背离了我们对它的一切理性假设。我们仍不见刻板的教条与随机的臆测,看见了出离、冥思与崇敬等宗教理想;我们看见了一套教义,阐述那些超越了官感与思维的事物;或许更令人困惑的是,我们看见了一个训练方案,在其中信念被当成一个至关重要的美德,而存疑则是一种妨害、障碍、与羁绊。

我们在尝试决定自身与佛法的关系时,最终都会发现受到挑战,需要对这两副看上去不可调和的面貌作出合理的解释:经验主义的那一面朝向世界,告诫我们对万事亲自作调查与验证,宗教性的那一面朝向超世,告诫我们遣除疑念,信赖尊师佛陀与他的教导。

(菩提长老)

◇◇◇◇◇◇◇◇◇◇◇◇◇◇◇◇◇◇◇◇◇◇◇◇◇◇◇◇◇◇◇◇◇◇◇◇◇◇◇◇◇◇
佛陀时代的寺院风貌 ①

最初,佛陀和他的弟子并没有固定的住所,而且他们也不在一个地方住得很久。在经律中有许多资料记载了佛陀和他的弟子们在北印度中部恒河流域一带游化,他常常带领着许多弟子,但有时也只带几位或一位弟子,如阿难陀,有时只有佛陀一人。佛陀白天游化,晚上就住在陶工的茅棚里,如在王舍城或者村庄、或市镇的公共聚会处(这些地方似乎就是为比丘,比丘尼以及其他苦行者,在旅途当中休息之用)。当佛陀第一次回到迦毗罗卫时,摩诃男为佛陀找住处,正好找到刚刚建好的市镇公共聚会所。在这之前佛陀住在苦行者的茅棚里。 (维加拉特那著 广兴译)

◎◎◎◎◎◎◎◎◎◎◎◎◎◎◎◎◎◎◎◎◎◎◎◎◎◎◎◎◎◎◎◎◎◎◎◎◎◎◎◎◎◎
唐代之佛教 (21)

16 义净法师

义净、齐州(山东省历城县)人,或云范阳(河北省涿县)人。幼而出家。夙慕法显、玄奘之高风,有西行志。高宗咸亨二年(西元六七一年),三十七岁,自南海附舶往印度,历游三十余国,皆通其国音。周游鹭峰、鸡足、鹿苑、祇林等圣迹,遂留那烂陀寺,遍叩明师,究大小乘之奥义。在印二十余年。后赍梵本经律论四百部,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三百粒,以证圣元年(一说圣历元年)还至洛阳。武后崇敬颇厚,敕住佛授记寺,从事翻译。初与实叉难陀共译华严;久视之后,乃自专译。长安三所,译出金光明等经。神龙元年,译出孔雀王经,又译出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等经。二年,随驾回长安,敕于大荐福寺,别置翻经院处之。是年译出一切庄严王等经。三年,译出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前后所译经律论,凡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有部毗奈耶等诸律,皆成于其手。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等。净虽遍翻三藏,而遍攻律部,译述之余,常教授学徒,传行遍于京洛。先天二年(西元七一三年)寂,寿七十三。

(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