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94)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什么利益⑧

当时,世尊拾起一块他手掌一般大小的石头,问诸比丘道:“诸比丘,你们认为怎样?是由如来拾起、与他手掌一般大小的石头比较大,还是作为众山之王的喜玛拉雅山比较大?”

“世尊,由世尊拾起、与他手掌一般大小的石头和作为众山之王的喜玛拉雅山比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它甚至算不上是(喜玛拉雅山)的一部份;那是完全比不上的。”

“同样地,诸比丘,那人被枪刺戳三百下而感到的痛苦和地狱里的痛苦比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它甚至算不上是(地狱之苦)的一部份;那是完全比不上的。”

(摘自《菩提资粮》帕奥禅师)

☆☆☆☆☆☆☆☆☆☆☆☆☆☆☆☆☆☆☆☆☆☆☆☆☆☆☆☆☆☆☆☆☆☆☆☆☆☆☆☆☆

佛法的两面性 ③

然而,怎样协调佛法的这两面同时避免自我矛盾,仍是个问题。我们认为,达成这两面的协调,从而在个人的观念与修持中确保内在一致性,关键在于考虑两个根本问题:第一,佛法教导的目的,第二,为了达到该目的所需的策略。目的是从苦中证得解脱。佛法的本意,并非为我们提供有关世界的实际知识,因此虽与科学兼容,其目标与内涵必然有异于科学。佛法在最主要、最基本的意义上,是一条通往释放心智、摆脱轮回之苦的道路。佛法为我们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解脱之道,非仅寻求智力上的认同,它指定的态度必然有充分的宗教性。它直指内心深处,于存在的终极意义岌岌可危之际,在那里唤醒了相应的信念、崇敬与坚定。(菩提长老)

◇◇◇◇◇◇◇◇◇◇◇◇◇◇◇◇◇◇◇◇◇◇◇◇◇◇◇◇◇◇◇◇◇◇◇◇◇◇◇◇◇◇
佛陀时代的寺院风貌 ③

这时佛陀只有六十位弟子,佛陀把他们派到各地去弘法。他们在路上到处行走,是一种很好的弘法方式,通过他们的旅行,阐现了佛弟子的微细威仪,行持,他们弘法吸引了许多人归信了佛教。根据律部,这些佛弟子每天都吸收许多人进入僧团。开始,为了弘法使云游成为必要,后来随时间的发展,不仅仅是那些解脱了的比丘、比丘尼去游化,而且那些没有证得果位的也去游化。一些在王舍城的比丘们长年游化,即使在雨季也不停脚。

于是许多社会人士开始批评佛陀的弟子。《律部·大品》中是这样讲的:“那时佛陀还没有制定任何有关雨季安居的戒律,比丘们无论在夏季或雨季照样到处游化。于是人们抱怨到:‘怎么这些释迦的弟子在夏季、旱季,甚至在雨季也继续游化?他们会踩死幼苗,踏伤昆虫的。虽然其它教派修行者的行为不是非常圆满,但是他们至少在雨季安居,不再云游。就是鸟在雨季也要在树上筑巢度过雨季,可是这些释迦的弟子在夏季、旱季、甚至在雨季也仍然继续游化。’当一些僧人听到居士的这些不满与抱怨后,便汇报了佛陀。于是佛陀召集了所有比丘并对他们讲:‘比丘们,你们应当在雨季安居结夏’。”

(维加拉特那著 广兴译)

◎◎◎◎◎◎◎◎◎◎◎◎◎◎◎◎◎◎◎◎◎◎◎◎◎◎◎◎◎◎◎◎◎◎◎◎◎◎◎◎◎◎
唐代之佛教 (23)

17 南能北秀

神秀,河南省尉氏县人。少亲儒业,博综多闻。忽舍爱出家,寻师访道。后至蕲州遇弘忍,以坐禅为务,乃誓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其求道。忍亦深加器重,尝谓:悬解圆照,无先秀者。因居忍门中第一位。忍寂后,遂住荆州当阳山玉泉寺,道誉颇高。武后闻之,召入长安,于内道场供养,特加钦礼。洎中宗即位,尤加礼重。神龙二年(西元七O六年)寂,赐谥大通禅师。

南宗之禅风,全摆脱教网,不堕于名相,不滞于言句,唱修证不二、迷悟一如,举扬一超直入如来地之顿悟义,故后世称之曰南顿;又称祖师禅,意谓嫡传初祖达摩之心印也。北宗谈佛性、涅槃、唯心、己心等义,论修证,落阶级,起渐渐修学悉当成佛之渐修宗风,故称之曰北渐。(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