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95)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什么利益 ⑨

“在地狱里,狱卒以烧得火红的铁叉刺穿他的一只手,又以烧得火红的铁叉刺穿另一只手,以烧得火红的铁叉刺穿一只脚,又以烧得火红的铁叉刺穿另一只脚,再以烧得火红的铁叉刺穿他的肚子。当时他感到痛苦、巨大的痛苦、极剧烈之苦。然而,只要他恶业的果报还未竭尽,他是不会死的。

过后,狱卒把他丢在地上,以斧头剥削他。当时他感到痛苦、巨大的痛苦、极剧烈之苦。然而,只要他恶业的果报还未耗尽,他是不会死的。

过后,狱卒把他头下脚上地倒置,以平斧剥削他。当时他感到痛苦、巨大的痛苦、极剧烈之苦。然而,只要他恶业的果报还未耗尽,他是不会死的。

(摘自《菩提资粮》帕奥禅师)

☆☆☆☆☆☆☆☆☆☆☆☆☆☆☆☆☆☆☆☆☆☆☆☆☆☆☆☆☆☆☆☆☆☆☆☆☆☆☆☆☆

佛法的两面性 ④

但是对佛教来说,信念与崇敬只能促使我们走上这条路、并坚持走下去;它们本身却不能保证解脱。佛陀教导说,束缚与苦的根源,是对真相的无明;因此佛教的解脱策略中,基本工具必须是智慧,即对真相的如实知见。冷静而不受约束的调查与批判性的探索,构成了通往智慧的第一步,使我们排疑解惑,对解脱所依的真理有一个概念上的把握。但是疑与问不能永久存在。我们一旦决定佛法是通向灵性自由的载体,就得走上前来:把疑惑置于身后,投身于一个修练过程,它会把我们从信仰引向解脱的洞见。

对那些为了寻求智力或情感的满足而接近佛法的人,它不可避免地以双重面貌存在,其中之一必然始终是个难题。但如果我们做好准备,以佛法本身指定的态度,把它作为灭苦之道,则丝毫不存在双面形式。相反,我们看见的是法的单一面貌,它从起始便这般存在,如一切面貌,皆显现互补的两个侧面。(完)(菩提长老)

◇◇◇◇◇◇◇◇◇◇◇◇◇◇◇◇◇◇◇◇◇◇◇◇◇◇◇◇◇◇◇◇◇◇◇◇◇◇◇◇◇◇
佛陀时代的寺院风貌 ④

这种思想不仅是为比丘们提供住所,而且也是为了防止他们在雨季旅行。在《大品》中具体的戒条是这样的:“每位比丘必须安居过夏,雨季不得旅行。”雨季是四个月,大至从六月到十月(注:因为根据地区的不同,雨季的到来也有所不同,有的地方开始早些,有的地方开始晚一点)。每位比丘必须安居三个月,或是前三个月或后三个月听便。

从此,比丘们每年便在雨季安居过夏,但是比丘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安居的,如露天、树洞中、墓间、伞盖下等都是不允许的地方(根据《大品》的记载,这些地方有时是其它教派苦行僧安居的地方)。除此之外其它形式的安居都是律中许可的。如比丘可在船中安居,可与商队一起旅行。但大多数的比丘们是在自己或居士建筑的茅棚中安居过夏。这些茅棚是临时建筑,每一所只能住一位或两位比丘,一般建在森林中,河边或山脚下靠近村庄或市镇的地方。(维加拉特那著 广兴译)

◎◎◎◎◎◎◎◎◎◎◎◎◎◎◎◎◎◎◎◎◎◎◎◎◎◎◎◎◎◎◎◎◎◎◎◎◎◎◎◎◎◎
唐代之佛教 (24)

18 嵩岳慧安

慧安,以贞观年中,至黄梅,竭弘忍,得心要。后入嵩山,习禅者辐辏。与神秀同为武后所钦重。接化至老年,时称老安国师。

19 青原行思与石头希迁

行思,吉州卢陵──江西省吉安县人。幼岁出家。后闻曹溪法席,乃往参礼,为会下上首。既得法,还吉州,住青原山静居寺阐化。惠能寂后,石头希迁,诣静居依附。荷泽神会,亦尝来参。开元二十八年(西元七四O年)寂。

希迁,端州高要──广东省高要县人。初闻惠能之道风,直造曹溪,能度为弟子,未具戒,能寂,禀遗命,往从行思,得法后,往南岳之南寺,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时号石头和尚。广德二年,应门人之请,下梁端,广阐玄化。时江西主马祖,湖南主石头,四方学者,并辐辏二师之门。所著有参同契,草庵歌各一篇。贞元六年(西元七九O年)寂,弟子有惟俨,道悟等。(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