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介绍佛陀】(43)           
 

永恒的佛陀

第一节 慈悲和心愿

(一)佛的心是大慈大悲的,用一切方法去救度所有的人,这是大慈心。别人有病,如同自己患病;别人有烦恼,自己也觉得烦恼,这就称之谓大悲心。
                         ——
观无量寿经、维摩经

正像母亲之念爱儿女,不曾须臾或离地看顾、抚育和援助他们;佛的心就是这样,并且曾说:“你们的烦恼,就是我的烦恼;你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是片刻不离的。  ——首楞严经

佛的大悲心,是依人而生的,由于大悲的感召而产生信心,由信心而修持,才得以开悟。由衷地爱念儿女,就是做母亲的本分,儿女们在母爱中也就心安理得了。

可是,人们却不知道享受这份佛心。人,由于愚昧心而起爱著,才有了苦的感受。日常生活总是在烦恼中打滚,自然苦恼异常。背着罪业的重负,迷惘、气喘吁吁地从山头围绕着山腰打转。   ——维摩经、大般涅槃经
                   
(摘自《《佛教圣典》关世谦居士译)

 

大出离

之后,未来佛抓住发髻和宝冕,把它们抛向空中,说道:

“如我成佛,冠髻当停留空中。否则还当落回地面。”

那发髻和镶满珠宝的头巾,直上苍穹达三英里,然后停了下来。诸天之主帝释以天眼见到,即以镶满钻石的宝盒将它接住,保存在三十三天的宝冕宫里。

彼人中尊,既截发已,乃复将之,高掷空中。其发芬芳,具种种香,婆娑婆天,千眼之神,即以金箧,接令勿坠。低头俯首,(恭敬伫立)。

未来佛又想:“我这套波罗奈帛所做的衣服,也不适于比丘穿着。”

时大梵天阖提诃罗,于迦叶佛时即与未来佛友善,历劫而友谊不衰。此时自思:“今天我的朋友出发实践大出离,我将以比丘的用具送去给他。”
                   (摘自《原始佛典选译》亨利著 顾法严译)

《牟尼经》④

218. 四处游荡,戒绝淫欲,青年时期不执着任何地方,弃绝迷狂和懈怠,获得解脱,智者们称这样的人为牟尼。

219. 认识世界,洞悉至善,越过水流和海洋,斩断束缚,独立不羁,摆脱烦恼,智者们称这样的人为牟尼。

220. 这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家人养育妻子,不自私,有德行,但不能控制自己不杀生;而牟尼永远控制自己,保护众生。

221.正如长有顶冠的青颈鸟(孔雀)永远也达不到天鹅的飞行速度,在家人比不上隐居林中修禅的比丘、牟尼。(摘自《经集》郭良鋆译)

        无上佛陀 ④

何为佛陀

佛陀没有说他是印度神婆湿努的化身。根据《薄伽梵歌》美妙的赞歌,婆湿努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多次降生人间,维护正义,摧毁邪恶,建立正法。

根据佛陀所说,世间有无数天人。作为一道众生,他们也得受生死轮回,没有一个至高无上掌握人类命运,不定期应现人间,具有神力的上帝。

佛陀没有自诩为因自救而能自由拯救他人的救世者。因为净与不净完全靠自己。佛陀劝诫其弟子们要自己解脱,一个人不能直接纯洁或玷污他人。为了澄清他和弟子们的关系,强调自己为自己的依怙和个人精进的重要性,佛陀明确指出:

“汝应自努力,如来唯导师。”

佛陀仅仅指明了道路和方法。通过这一道路和方法,人们可以从痛苦和死亡之中得到解脱,达到最终目标。虔诚信奉者希求从生命之苦中得以解脱,还要靠自己的努力。

依附他人而求解脱是为消极,依靠自己而得度者是为积极。依附他人就是放弃自我努力。“自为己洲屿,自为己依怙,无求他庇护。”
                   (摘自《觉悟之路》那烂陀长老著 学愚译)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