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介绍佛陀】(70)

佛陀的奉献 ③

某些宗教信仰认为,当神祇来到这世间时,总会惩罚那些邪恶的人和保护那些善良的人;可是,佛陀出现后并没有那么做,他只指引了人类应该走的正确的道路。

从人类有历史以来,乃至佛陀时代,我们可曾听过有哪一位宗教导师有如佛陀一样,为了苦难的众生具备如此宽广、包容的大慈悲心呢?当佛陀寂灭后的数百年,我们知道希腊出了些哲人,如:苏格拉底、伯拉图、亚里斯多德;但是,他们只是哲学家、思想家或寻求真理者,他们缺乏了佛陀那种胸怀,那种解救众生于苦难的胸怀。

佛陀救度众生的方法是教导他们如何自我寻求解脱苦难,他不致力于减轻众生身心的痛苦,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启发人类,自我修学迈向解脱的八正道。

让我们举出所有的大哲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理论家、大革命家、大社会工作者和其它的宗教导师来做一个比较,以没有偏袒的态度比较他们的伟大、德行、教化和智慧。如果与佛陀的德行、慈悲心、觉相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为什么佛陀在这些大人物中有这么突出的地位了。
              (摘自《佛教徒的信仰是什么》达摩难陀法师 编著)

 

寻找自我重要

当时,佛陀在本那勒尸住了一段日子后,便向苦行林出发。途中经过一座树林,他便在一棵树下静坐片刻。当时,有三十位友好之人带着妻子,结伴在林中游玩。其中一位是单身汉,带着一名大伙儿为他安排的妓女同行。当这群人正玩得高兴的时候,那个妓女不声不响地偷拿了他们的东西潜逃了。于是大伙儿四处寻找她。

他们看到佛陀在树下休息,便上前问道:“尊者,你有看见一个女人从此经过吗?”

于是,他们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佛陀。佛陀听了,问道:“依你们的看法,是寻找那女人重要,还是寻找自我重要?”

“尊者,说实在的,寻找自我比较重要。”

“那么,就请坐下,我来为你们说法。”

于是,这群人坐下听佛陀讲解德行、天堂、危险、感官之乐的虚实性与腐败性及放弃感官欲求的好处等。佛陀知道此刻他们的心念已脱离了障碍、能被训练、振奋、喜悦;于是为他们解说诸佛特有的教诲──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摘自《佛陀法语》达弥卡法师)

 

成道后的最初事迹

 

世尊于七日后,从那崇高宁静的境界起身,离开菩提树,走到牧羊人阿踰波罗的榕树所在。到了那里,他趺跏坐在阿踰波罗榕树下面一连七日,体味着解脱之乐。

这时有一性情骄慢的婆罗门,走到世尊坐处。到了之后,他即与世尊相互招呼。表示过友善与礼貌之后,他即恭敬地站立一边。恭敬地站立一边后,他即向世尊这样说道:

“乔答摩,怎么样才算是婆罗门?婆罗门的品格应该是怎么样?”

世尊当时就郑重地宣称:

凡婆罗门,恶习已除,不骄克己,心地清净,

学识丰富,谨守梵行;能如是者,堪当其名,尘世俗事,无所染著。

发生在阿踰波罗树下之事,记载到此为止。
                  (摘自《原始佛典选译》亨利著 顾法严译

 

旃阇婆罗门女的故事

旃阇这个婆罗门女人把木盆暗藏在腹部,来到大庭广众前指责佛说:“你让我怀孕,你为什么既不担忧,也不给我衣服和食物呢?一点儿羞耻也没有,你还敢再欺骗和诱惑别人。”此时,五百位婆罗门纷纷举手高呼:“说得好!说得好!我们全都知道这件事情了。”谁知佛的脸色不变,也没有羞愧担忧的表现。

这种撒谎立刻原形毕露了,因为大地摇动得很厉害。诸天前来供养佛,纷纷落下妙花,赞叹佛的德性,但佛也没有特别喜悦的表示。
         (摘自《大智度论的故事》龙树菩萨原著 鸠摩罗什 刘欣如译)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