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介绍佛陀】(77)

菩萨行 ②

上座部不认为人人都必须成佛,才能达到涅槃。菩提这个字眼相等于觉佛、独觉佛或阿罗汉,被解释为觉智、圆觉智、声闻觉智。大乘佛教提到的诸佛,并不是人类历史的佛陀;因此,上座部并不重视。他们的概念是有些佛和菩萨在净土中等候那些礼拜他们的人。这种思想和佛陀的教诲背道而驰。有些菩萨声称他们自愿留在净土,不愿成佛,是为了等候所有的众生都圆成佛道。可是,不止我们这个星球有生命啊!而众生都被愚痴、自私和欲望所困扰,这是一项无边无际、无法完成的工作。菩萨一定是佛教徒吗?我们会发现一些自发慈悲心的菩萨就存在于佛教界中,他们无私的为佛教作出贡献,可是他们并不意味到他们自己就是菩萨。菩萨不一定就是佛教徒,在其它的宗教一样可以找到。在《本生经》中叙述了佛陀无数的往世,有时佛陀转世为畜生;这很难想象他曾在一世或多世中曾经降生于佛教家庭中。但是,无论他降生于什么生类或什么家庭中都没有关系;在他的每一次生命中,都勤奋的发展和培养他的德行,一直到他的最后一生──成为佛陀。这点很清楚的显示菩萨和其它众生的不同。

(摘自《佛教徒的信仰是什么》达摩难陀法师 编著)

怀念佛陀 ③

佛陀无意于另立宗教,他站在沙门思潮的立场上,与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反其道而行之,故而以“无常”、“无我”说为其思想的核心。基于宇宙人生的无常、无我本质,佛陀阐述了对“觉悟”的认识。在佛陀看来,觉悟不依赖于外在力量,必须是一种自觉、自悟,是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真理的确切把握。若遵循梵行,供奉祭火,积累功德,只是婆罗门的生活方式。我怀念佛陀,因为他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获得对宇宙人生真理的彻底证悟,又以毕生的精力完善道德和人格,给我们树立了真实而崇高的人生榜样。(摘自《人世间》总004 秋野)

佛陀的日常习惯

 

他办完了晨餐后的任务,就从那极为精致的佛座上起来。如果他想洗澡,就走进浴室,以侍者为他准备的冷水使四肢清凉。接着,侍者就去把佛座拿来,铺在那薰香的卧室里。世尊换上一身双层红布做的内衣,系上腰带,再将罩袍的上身搭在右肩上,走到垫上坐下,独自静坐着深入禅定。过了一阵子,那些比丘就从各处到来侍候世尊。有些人会提出问题,有些人会请传授修定的课程,也有人请说法。在初夜的一段时间内,佛就专门满足这些人的愿望。

这就是他初夜的习惯。(摘自《原始佛典选译》亨利著 顾法严译

佛陀和平的使者 ⑦

佛陀的实际教导

每种宗教都教导人要过道德的生活。这是每一种心灵教导的精华、核心。然而,佛陀并不仅是劝诫人家过道德的生活而已。他教我们修定的下一个重要步骤──掌控自己的心。

为此,我们要有个专注的所缘。有很多所缘能让人来训练心。佛陀他自己也传授过很多所缘,其中最为普遍的是我们自己的呼吸。他称之为观息法──培养觉知入息和出息的能力。呼吸对属于任何社群的所有人类都是共通的。没有人会反对练习觉知呼吸。你要如何分辨呼吸为伊斯兰教徒的或印度教徒的,基督教徒的或犹太教徒的,佛教徒的或耆那教徒的,锡克教徒的或拜火教徒的,白种人的或黑种人的或黄种人的,男人的或女人的呢?

观息法要我们在鼻孔以下,上嘴唇以上的地方持续地觉知呼吸。它是在人中的地方制心一处的专注。

当心专注在这一个小范围时,它就变得越来越锐利,越来越敏感。只要练习了三天之后,就可以在身体的这个部位开始感觉到生理上的感受。这样我们就可以进到下一步的训练,慧的练习──智慧或洞见。(摘自《觉悟之路网站》葛印卡)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