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介绍佛陀】(93)
佛陀的沉默 ①

当发问的人没有能力了解答案时,或所问的问题存在根本的错误时,佛陀保持沉默。

经典中记载,佛陀在某些集会,对发问者的问题,不给予回答,保持沉默。一些学者误解了佛陀的沉默,轻率的下结论,认为佛陀不懂得回答那些问题。的确,佛陀不回答那些有关形而上的玄学或猜测性的问题。

当佛陀了解到发问者还不能理解答案的时候,或所提出的问题在根本就是错误的。佛陀就保持沉默,不给予回答。(摘自《佛教徒的信仰是什么》达摩难陀法师 编著)

◇◇◇◇◇◇◇◇◇◇◇◇◇◇◇◇◇◇◇◇◇◇◇◇◇◇◇◇◇◇◇◇◇◇◇◇◇◇◇◇

佛陀:尊贵的医师 ③

佛陀如此解释四圣谛:

第一圣谛

这是苦。苦从出生便开始了。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一生中,不想要的事发生,想要的事不发生──这都是苦。

佛陀不但知道有苦,而且对苦彻底了知。任何人对苦都能有表面的了解,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觉悟。必须在经验层面了知苦的一切面向才行。

对第一圣谛的了解必须在它的三个面向都完成时才算圆满。第一面向是:苦──此是苦。但光是这样无法让他成为佛陀。

接着,第二面向是:应遍知──关于苦的真理必须在经验层面被彻底了解。苦的所有领域、苦的一切,都必须被经验。我们可以说只有在第一次经验涅槃后,一个人才算体验过苦的全部。即使是涅槃前的最后几个剎那仍然是苦。涅槃之前的一切都是苦,所以这一切必须被彻底探究。但即使这个也没有让他成为佛陀。

第一谛的第三个面向是:已遍知──一个人已经探究了苦的一切。对此人来说,已遍知苦,没有什么是他不了解的。已如实知苦的整体──已遍知。

(摘自《觉悟之路网站》葛印卡)

◎◎◎◎◎◎◎◎◎◎◎◎◎◎◎◎◎◎◎◎◎◎◎◎◎◎◎◎◎◎◎◎◎◎◎◎◎◎◎◎◎◎◎◎
圆 寂 ⒂

 

于是游方苦行者须跋陀罗走向世尊跟前,他和世尊互相问讯。行过了礼,他恭敬地坐在一边。恭敬地坐在一边之后,游方苦行者须跋陀罗就对世尊这样说道:

“乔答摩,所有那些为群众的敬仰的拥有广大信众听众与徒众的沙门婆罗门,那些高贵的有名望的宗派的领袖,诸如:富兰那迦叶,末伽拘赊梨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删阇耶毗罗眡子,尼犍陀若提子等,他们是否如他们所说地发现了真理呢?还是有的发现了,有的没有?”

“够了,须跋陀罗啊!我们且不谈这问题:‘他们是如他们所说地发现了真理呢?还是有的发现了,有的没有?’我来为你说法吧!须跋陀罗!你听我说,仔细谛听,我要说啦!”

“好的,世尊。”游方苦行者须跋陀罗答应尊者说。世尊就说了以下的话:

“须跋陀罗,在任何一种教法律仪中,如果没有八正道,那教中也就没有第一流的比丘,也没有第二流的比丘,也没有第三流的比丘,也没有第四流的比丘。须跋陀罗啊!在任何教法与律仪中有八正道的,那教中也就有第一流的比丘,第二流的比丘,第三流的比丘,第四流的比丘。须跋陀罗啊!在(我)教法与律仪中有八正道。须跋陀罗啊!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第一流的比丘,第二流的比丘,第三流的比丘,第四流的比丘。其他的宗教都没有真正的比丘。须跋陀罗啊!只要我的比丘们循着正道生活,世间就不会缺乏圣者。(摘自《原始佛典选译》亨利著 顾法严译

◇◇◇◇◇◇◇◇◇◇◇◇◇◇◇◇◇◇◇◇◇◇◇◇◇◇◇◇◇◇◇◇◇◇◇◇◇◇◇◇
佛的身密与语密 ①

《密迹金刚经》有一段记述如下:

佛有三密(三种神秘),即是身密(肉体的秘密)、语密(言语的秘密)和意密(内心的秘密)。关于这些方面,一切诸天和众生既理解不出来,也根本不懂得。

有一次,一群众生正在眺望佛的身体时,有人看到佛的全身黄金色、白银色或许多宝物聚集的色彩,又有人看到佛身居然高达一丈六尺。甚至有人看见佛的身量高达一里、十里、百千万亿里,甚至无边无量,遍布虚空中。诸如这种情状叫做身密。

(摘自《大智度论的故事》龙树菩萨原著 鸠摩罗什 刘欣如译)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