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讲记
 
putixin.com
繁體中文
首页
政策理论
一日一读
佛学讲记
佛学禅定
佛教心理
动态报道
佛教故事
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律海十门 (8)

傅味琴

戒定相合 必能生慧

  能海上师说:“如世间盖屋,泥水匠是戒,砖瓦是定,定道资粮按戒的方便与规律就盖成屋子。但屋子非屋子(即般若非般若),氢气里找不到水,氧气里也找不到水,把氢气氧气合起来,水就出来了,故戒定相合,必能生慧。”

戒定相合,必能生慧

  讲到屋子,屋子是假相。往里面看,就是砖头、石头、木头、砖瓦,不要执着实在有屋子。所以说“般若非般若”。又比方,“氢气里找不到水,氧气里也找不到水,把氢气、氧气合起来,水就出来了。”条件具足,定决定出生,条件不具足,定决定不出生。如果你不把氢气、氧气合在一起,水决定不出来,所以说“戒定相合,必能生慧”,戒的条件有了,定的条件有了,戒跟定合在一起,就决定出生智慧。“以戒生定,由定发慧”,就是根据这样一个原理来的。

由正定生无漏慧

  我们所说的慧,是从佛教的禅定中开发的根本智慧,根本智,无漏慧,必须要以戒而生正定,以正定而开发觉悟的智慧,不依戒得的定不是正定。不是正定,叫邪定。邪定修到后来即使聪明一点,也叫邪慧,不叫正慧。

外道修止不修观

  外道修定,往往修止不修观,只止妄念,不修观,也不断烦恼,有两种后果:一种因为他不断烦恼,起了烦恼,脑子里越来越兴奋;还有一种,专门止住念头,外道的止是把所有的念头都止住了,结果变了像笨头笨脑的傻瓜那样,为什么人们醒不过来,偏要修下去?因为得定会出功能,所以他们迷掉了。

无想定不能修

  修无想定的人,生无想天,无想天的境界高,寿命长,其实嘛也特别短,因为他无想,等于在睡着了做梦,梦一做完,一般都是掉在三恶道里,有点福气的生在人间,人间里的这个人是什么模样?就是脑子迟钝得像个白痴,那全是修无想定的关系。(下课)
                           
(2001.3.30第四讲完)

  返回页首

戒有三种戒:
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

情况不同,戒也不同

  戒有三种戒: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这儿把别解脱戒放在第一位,虽然菩萨戒里也包括别解脱戒,但是把别解脱戒作为一个独立性这方面来说,是表示别解脱戒的重要性。别解脱戒,又称别别解脱戒,各不相同,非常细致。这是佛的慈悲,佛的方便善巧,众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发心也有大小,所以佛就根据情况,你适合受哪种戒,佛就给你制定哪种戒。

居士五戒,可以结婚

  比丘戒、比丘尼戒,在家居士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因为在家居士有家庭负担,必须他去照顾,而且还有男女间的夫妻关系,要养儿育女,所以佛就制定五戒。五戒中的淫戒性质,跟八戒和比丘戒里的性质不同,五戒里的淫戒指的邪淫,不是邪淫是允可的。在家人所以要成家,可以生儿育女,养儿防老。

出家人对男女不能起爱心

  可是释迦佛对出家人的要求提高了,出家人主要是了生死,所以出家人的淫戒就包括正淫也要断掉。不管是五戒,八戒,比丘、比丘尼戒,都有这样一条淫戒,仅仅因为生活环境不同而有所区别。出家人犯了淫欲,性质就严重了,因为出家人是以淫戒为首,出家人男女不净为最严重,是破戒,出家人犯了淫戒那完全是堕入恶道的因,修行人稍微有点爱心,就不清净了。

了脱生死才是度

  那么佛怎么去度在家人?佛说五戒保人身,并不是说给你五戒,就算把你度了。你现在一世做人,受五戒,不犯戒,下一世仍然做人,这只能算是防止你下三恶道,把你下三恶道这条路防止一下。什么叫度呢?度是要度到彼岸,要了脱生死才算度。

杀盗淫妄酒不能做

  五戒也称别别解脱戒,能保你得人身, 解脱三恶道,可是我们现在本来就是人,后世仍然做人。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所以光持五戒是不够的,持戒只是止住你的恶业,杀盗淫妄酒,造了恶业人身保不住,你想不通,说人身保不住,我现在仍然是人嘛,但是你还没有死啊,做人的福气还没有完啊,死了以后这个人的身体就要坏了,那么下一世什么身体这就难说了,也许是狗身、牛身、马身、饿鬼身、地狱身。

听课乱想,修定昏沉,不算好学生

  持了戒还要修禅定,还要从智慧中觉悟过来啊,只有断尽烦恼才能够了脱生死。比如说佛学苑有很多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不许可的,你不能做。这是保你不闯祸,保证这个佛学苑能够安定团结,可是你天天吃饭睡觉,有啥意思?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使大众能安心学法获取智慧,修学禅定,改造习气,否则你规章制度都遵守得很好,听起课来胡思乱想;修起定来,直打瞌睡,一个月下来无所收获,那么这个规章制度对你有什么利益呢?

没有定力,没有智慧,不顶事

  戒是相当重要的,中国佛教出现了宗派后,有专门研究戒律的,属于三藏中的律藏,你重视戒很好,可别忘了修禅定啊。你把戒持得很好,是戒律清净,从不做坏事,成为佛门里的好人,可你仍然没有定力,没有智慧啊,没有禅定去开发无漏智慧啊!好比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每年都是遵守纪律的模范,可是考试功课只有 24分,这个学生仍然不顶事啊。所以持了律仪戒,还要修习定慧。

末法时期,更要以戒为师

  戒定慧要以律仪戒为基础。好比盖高楼大厦,打地基是非常重要的,非但地基要打得牢,还有材料要具备,设计都要非常扎实,这都是基础啊。可是基础都有了,土地也平整了,三年乃至三十年没有把楼房盖起来,可惜不可惜啊。说没有关系,咱们就做为一个体育场吧,体育场也不能避风雨啊,所以对戒要重视,这是不错的,可是不能只停留在戒上就够了,还要修定慧。

受了戒,不知戒条,忙了个空

  就拿戒的本身来说,你还要提高,你要修菩萨法,还必须要受菩萨戒,行菩萨道要有规则的,那就是以菩萨戒为规则。有人受完菩萨戒,受到别人的赞叹:“你跑得快,你已经受了菩萨戒了。”其实那个受菩萨戒的人对菩萨戒一懂不懂,那起什么作用呢?我有一年在深圳,晚上深圳的学生来看我,我说你们今天晚上想听什么?同学之间在说,“你受了菩萨戒了,比我们快啊。”就赞叹他,他就说:“就请老师讲讲菩萨戒吧。”我说好。他边听边害怕,说:“哎呀,早知这样,我不该去受菩萨戒的,我全犯光了。”受了菩萨戒的人,往往受人赞叹,红本本里也证明你受了菩萨戒,可是他受个“零”分的菩萨戒,就好比买了一件新衣服,不知道怎么去保藏,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料子,该怎样洗,该怎么样穿,不知安顿,随手一丢,一拿出来全都发霉了,比脏还要脏,多了一层霉蒸气,这简直给自己开玩笑,忙了一个空了,还要背罪过,还对不起释迦佛。

受了菩萨戒,还要学菩萨法

  受了菩萨戒,还要学菩萨法,现在人认为懂不懂佛法没关系,只要有个小庙,敲敲法器,人家叫你师父就行了。佛教竟然变成这样了。年轻人有一种求知欲,但经文意义不懂,想懂得多一点,师父想:我老了,年轻人总得让他们懂点佛法,以后居士们有什么问,他也可以回答回答,就同意了。但佛法里到底讲些什么呢?他一听,修行要断烦恼,心里就不高兴了,好比革命革到自己头上来了,就不乐意了,一受批评,还是回小庙吧。

(2001.4.5第五讲未完)

  返回页首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