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律海十门】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3-2) (总第10)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 2001.5.25)

心力不强,修行就不大起作用

本次提要:
 ·心力不强,修行就不大起作用
 ·心情不舒畅,难免起烦恼
 ·对环境体会不一样,差别在于定力
 ·“静虑”不是死的,取是活动,舍也是活动
 ·“定动止散”,止是止散乱
 ·不能有了老师,自己不动脑子

心力不强,修行就不大起作用

如果没有这种依靠,一个在家人,进了佛门,心力就没有出家人强。出家人心力强,因为他出家的时候已经有了思想准备,我出家了。在家人往往家里烦死喽,还是这儿清净,到这儿,本来发心住三个月,住了三天已经说话了,“我上次来居士蛮多的么,这一次冷冷清清的。”没劲了,住了七天怎么也要跑回去,只说家里有事,媳妇生孩子、老头子、儿子,乱七八糟事一大堆,一到家又烦死了,又想来了,那仅仅是个调剂,没有真正发心修行了生死,进佛门作为精神调剂,修行就不大起作用了。

心情不舒畅,难免起烦恼

有的心情不舒畅,好比阴天太阳开不出来,也没有乌云密布,晴不晴雨不雨的,天天阴天。有时候实在屏不住,就要发泄发泄,哇哇叫几声,闹一闹透透气。从前有个年青人,长期跟大众起烦恼,我给他想个办法,问他:“你到九峰寺去好不好?”他说:“好,好,九峰寺有山,我跑到山上去哇哇叫几声,让我也痛快痛快。”

对环境体会不一样,差别在于定力

这些都是凡夫心态,众生相,有人总想咱们出去旅游一下,你们喜欢跟我在一起,以后去参访三天也好,又不能一天到晚跑,跑到一个寺院总要住个三天,但每人反应会不同。有人会说这儿清净啊,有人说在这儿我得到禅定境界了,有人说这儿唸经特别好,饭也特别香,有人说把我关了三天(众笑)。各人不一样,这在于你的定力。修定难免昏沉,最好不要瞌睡,修定打瞌睡定力一点都培养不起来了。

“静虑”不是死的,取是活动,舍也是活动

所以“静虑”不是死的,是活的,要越修越活,才能够智慧增长,才能够跟烦恼打仗,如果是死水一潭,不开智慧的。“静虑”的静,是活动的静止,而不是死水的静止。比如用世间上科学的话来说,大脑皮层活动过程,有兴奋和抑制。一般人总理解兴奋是活动过程,抑制是停止的过程,其实抑制也是活动过程,仅仅表现不同。所以我们盘起腿来这样一坐,四肢不活动,眼睛也不活动,都停下来了,可是还是活动过程,为什么?在培养你的心力啊,心在活动。所以止住妄念,是止住坏的一面,并不是全部死掉。祖师说把念头打死,这是指妄念的念头。如果你把正念的念头也都打死,释迦佛讲一句,你叫一声:“把念头打死”,那就糟糕了。所以要一分为二,所有佛法都是一分为二,要发扬好的,舍掉坏的,舍也是活动,取也是活动,不能死板板的。

“定动止散”,止是止散乱

“是控制意念的定动止散”,“定动止散”这四个字,每两个字是相对法。动是指妄念在动,众生意念是动的,要把它定下来,众生的心是散乱的,要把它止下来。止是止什么?止散乱。并不是你能够不散了,必要的念头也止光了,那人越来越笨,越来越迟钝。

不能有了老师,自己不动脑子

弟子问佛:“世尊,你为什么要涅槃?”佛说:“我再不涅槃这些弟子都不精进了,他们全依赖我了”。老师也是如此,学生跟老师学习,能够学到老师很多知识,但也会出现一个弊端,自己不动脑筋。一件事情到自己身上,头脑里只稍微转个一转,转三转这个人可算是三思而行了。大都是转一转,那么下一步怎么办?报告傅老师,一报告,自己再也不动脑筋了。长期以来,这个脑子就迟钝了。可惜啊,学了法,修了定,就是不肯动脑子,虽然你现在动的脑子并不是真正开发智慧的能源,可是也是发动机呀。人是凡夫啊,发动发动、思维思维总要的,如果想离开脑子去修法,这话我就不相信。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