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南传弥兰王问经卷上(40)/巴宙译
──────────────────────
敬礼薄伽梵、应供、正等正觉

“大王,若有车百辆,每车装运七‘阿满’半容量之榖米及两“冬巴”容量之榖米。若有人想计算如许亿万的榖米,是否能于刹那间完成其事?

“于此,大王,有七种心。彼诸有贪、有瞋、有痴、有烦恼、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者,彼等心生粗重,变为迟钝。何以故?心未修习故。大王譬如竹竿宽广、延伸、牵连、交错,枝节纠缠,当其被拖曳时,行动笨重及迟缓。何以故?因竹枝之牵连交错故。大王,彼诸有贪、有瞋、有痴、有烦恼、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者,彼等心生粗重,变为迟缓亦复如是。何以故?为烦恼所牵连及纠缠故。此为第一种心。

“其次,此第二种心显示分别:大王,彼诸已证预流果者,堕处已塞闭。已得正见,已解师之教言,心于三处生轻敏,转轻敏,但于较高诸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何以故?因于三处心已清净,而于较高诸地则烦恼未断。大王,譬如竹竿三节之结已被清除,而更上竹枝仍牵连交错。当彼三节被拖拉时轻易牵来,而其上(因枝叶纠缠)则甚迟缓。何以故?因低下处被清除,而其上竹枝仍交错。大王,彼诸证预流果者堕处已塞闭,已获正见,已解师之教言,其心于三处生轻敏,但于较高诸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亦复如是。何以故?因其上烦恼未断故。此为第二种心。

“其次,此第三种心显示分别:大王,彼诸证一还果者其贪、瞋、痴已减少,其心于五处生轻敏,转轻敏,但于较高诸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何以故?因心于五(低下)处已清净,而于较高诸地则烦恼未断。大王,譬如竹竿五节之结已被清除,但其上之竹枝则牵连交错。当五节被拖拉时轻易牵来,而其上则甚迟缓。何以故?因低下处被清除,而其上则竹枝交错。大王,彼诸证一还果者其贪、瞋、痴已减少,其心于五处生轻敏,转轻敏,但于较高诸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何以故?因心于低下处已清净,而其上则烦恼未断亦复如是。此为第三种心。

其次,此第四种心显示分别:大王,彼诸不还果者已断下五分结,其心于十地生轻敏,转轻敏,但于较高诸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何以故?因于十地心已清净,其上则烦恼未断,大王,譬如竹竿十节之结已被清除,但其上之竹枝则牵连交错。当十节被拖拉时轻易牵来,而其上则甚迟缓。何以故?因低下处被清除,而其上则竹枝交错。大王,彼诸证不还果者已断下五分结,其心于十地生轻敏,转轻敏。但于较高诸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亦复如是。何以故?因心于十地已清净,而其上则烦恼未断。此为第四种心。

“其次,此第五种心显示分别:大王,彼诸漏尽垢滌、烦恼已舍、梵行已成、所作已作、重担已释、真善已达、后有结尽、无碍解得、声闻地已清净之阿罗汉,其心于声闻境生轻敏,转轻敏,于缘觉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何以故?因声闻境已清净,缘觉境尚未清净。大王,譬如竹竿之诸结全被清除,当被拖拉时其行动是轻易而不迟缓,何以故?因诸节已清除及竹枝无纠缠故。大王,彼诸漏尽垢滌、烦恼已舍、梵行已成、所作已作、重担已释、真善已达、后有结尽、无碍解得、声闻地已清净之阿罗汉,其心于声闻境生轻敏,转轻敏,但于缘觉境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亦复如是。何以故?因声闻境已清净,缘觉境尚未清净故。此为第五种心。

“其次,此第六种心显示分别:大王,彼诸自恃、无师、独行如犀牛之角,具清净无垢心的缘觉、其心于自己境界内生轻敏,转轻敏者,但于全知佛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何以故?因自己境内已清净,因全知佛境广大故。大王,譬如有人于其自己境界内白昼或黑夜可随意渡一条小河而无恐怖,若其后见幽深、广阔、无底、无岸之大海,会生恐怖、迟疑而不能渡。何以故?因熟悉自己境界故,及大海之伟大故。大王,彼诸自恃、无师、独行如犀牛之角,具清净无垢心的缘觉、其心于自己境内生轻敏,转轻敏者,但于全知佛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亦复如是。何以故?因其自己境界内之清净及因大海之伟大故。此为第六种心。

注释:

⑦Ammana,量器名。

⑧Tumbā,约十六捧手,量器名。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